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国际平台展示中国文化与影像魅力——中传学子亚大电影节展风采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2018-11-26   作者:记者:阳文景 陈俊芝 马如玥 浏览量:289

日前,第五届亚洲大学生电影展在中国传媒大学圆满落幕。本届亚洲大学生电影展内容精彩、形式多样,共有来自亚洲50多所高校的300部作品参赛,最终入围的48部影片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展映,经过评审团的严格选拔和专业评审,评选出金奖、银奖、优秀奖以及评委会特别奖四个奖项。我校学子共有四部作品《春困》《大象》《司公》《延边少年》参赛,其中,王子钰执导的影片《春困》和李铭执导的影片《大象》获得优秀奖。

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关玲表示,本届电影节的筹划耗时很长,原定承办方韩国于去年九月提出无法承办后,转至上海戏剧学院,然而上戏在去年年底提出无法承办,最终中国传媒大学接过重任,“光是讨论章程、征片,就花了几个月。”

尽管有诸多困难,电影节的质量还是得到了保障。开幕式上,我校交响队、舞蹈队、音乐剧班(与韩国东西大学联办)进行了表演,体现了我校的国际化特色。

关玲院长对此次电影展获奖的几位同学表达了她的祝贺。“举办亚大电影节对我校学生意义非凡,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国际交往的平台上,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制作团队的创作交流,学习不同的选题选择,制作手法,了解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这也为学校建设一流学科,打造知名品牌助力。”

左一为李铭

《大象》导演李铭:热爱使我扎根电影

“我有长期去思考关于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或者精神世界的问题。”李铭表示,他曾去临终关怀医院拍纪录片,回老家也会仔细观察生活。对过去的回忆,尤其是姥姥的夙愿,激活了李铭内心创作的欲望。在他看来,中国人一定要在迷茫和混乱的精神世界中选择相信未来。“不是看到希望才相信未来,而是没有希望,没有方向,也要相信未来。”

很多观众可能会对李铭选择黑白片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感到疑惑,李铭表示,在开始创作的时候他是想拍彩色片的,但到了后期制作时,发现黑白比彩色更加适合《大象》,所以就改成黑白了。

《大象》也是李铭的毕业设计,尽管拿了当年的最高分,他却认为这部影片没能拍出自己预期的效果。李铭告诉记者,拍摄过程中的“遗憾”感是让他最难以忘却的。在拍摄《大象》最后一场戏时,他和工作人员早晨四点就开始准备,希望六点能拍到日出作为远景,但那天风太大了,摇臂升不起来,还有各种原因,耽误了很久,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最美丽的时刻就这么过去。李铭还说,其实从分镜写完之后他就开始遗憾,然后到了选景那块儿,有些镜头根本不能实现。“到最后跟原来想要的,已经天差地别了。”

因为“拍电影”是李铭最热爱的事情,他在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都选择了导演系。“我觉得这是可以坚持一辈子的事情,拍电影这个念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改变。”李铭坚持留心生活的点滴,一些细微的事以及身边的人,都可能成为他的创作素材。李铭表示,其实他能不断地产生创意,但能让他满意的创意很久才会有一个,所以他习惯在拍摄完一部影片后休整一段时间。

李铭认为所有想拍电影的人都一定要注意电影工业体系的健全。“不仅是拍摄的时候,还有视觉和声音的制作等过程,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集体创作非常重要。”最后,李铭还表示,一定要在创作时保持理智,“大家都会有感性的一面,但要能兼具理性才行。”

《春困》导演王子钰:少女心与中国风的碰撞

右一为王子钰

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正讲着《关雎》,讲台下的女生却抵挡不住睡意,睡了过去。她的梦里,有轻盈飞舞、成双成对的白蝴蝶,有才子佳人的相遇相知。少女心遇上浓浓的中国元素。既有传统元素,又不失现代风味,这就是《春困》。

《春困》的灵感来自于王子钰一次听戏的经历。据王子钰介绍,她和她的团队成员去北京正乙祠听《牡丹亭》。戏中的听先生讲《关雎》的杜丽娘让她们想起了高中时候的自己。“就是又没办法谈恋爱,但是特别幻想,然后课文上又老学那种描写男女之情的课文,就会特别特别的憧憬。”王子钰笑着说。于是,想做中国风,但又不想局限于古代的她们,想到了将此作为古代和现代的连接点。

完成《春困》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后期制作时压力尤其大。“基本天天熬夜,把床都搬到工作室去,大家轮着睡觉、工作,”王子钰笑道:“做完了毕设,觉得什么辛苦的活都不算苦了。”

谈到未来,王子钰表示想把中国风动画做下去。在她看来,《春困》只能算是比较皮毛的中国风,真正的中国风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她说:“中国风强烈的作品很容易让我们有认同感,但是很难做到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认同感。所以‘怎样把中国风的东西做得更国际化’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司公》导演魏思伟:去争,去抢,去拍时间

左一为魏思伟

“我一开始没有做过纪录片,尝试去拍,看到什么就拍什么,纪录片是没有剧本的,所以你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最新鲜的东西,最后通过后期组成一个新的故事。”

新类型的影片创作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她总结,“正是这种在拍摄过程中无限去靠近真相,但又接触不到真相的感觉,让我喜欢上了纪录片创作。”

本片的创意是从传统文化中生出的。“和我合作的同学告诉我,他们老家有一个傩舞,可以拍。我本身对传统文化就比较感兴趣,对于这种原始的神秘的文化有一种想去了解的好奇心理,就这样决定了这部作品的题材。”

一行人最初想表达的主题是非遗文化传承,但后来发现文化产生的本质源于最质朴的乡村生活。因为西北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很多人还在靠天吃饭。傩舞的产生,一方面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活动。

跳神的司公,穿上神衣就是司公,脱下神衣就是普通的农民。这部影片从司公“神”的那面,透析中国乡村的淳朴生活;从司公“人”的那面,展现当下中国乡村的淳朴生活。很多时候那儿的本地人也不了解傩文化,传承傩文化大多是因为对神明的敬畏之心。魏思伟等人拍摄《司公 》,除了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画卷外,更是对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录,一种保护。

相比于提出创意,拍摄的过程让人印象深刻得多。魏思伟在采访中提到,他们最初拍摄《司公》是夏天,乡下的山坡都绿葱葱的,树很高,村民们在放羊。但到冬天再去的时候,那块山被开发成采石场了,树木基本上都被埋在乱石堆里,“我当时就感觉,很多东西如果我们不去记录,它可能就永远的逝去了,很多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魏思伟感触颇深,她特地强调:“拍纪录片最重要的是去拍,去抢时间。”

“很多经验不足的师弟师妹们,在创作时总有太多的畏难情绪。踩好点了就去拍,拍久了就知道自己最想展示的是什么,这样的作品才出彩。”

(编辑:黄诗雅)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