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中传要闻

数字伦理前沿论坛(2020)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同期举行
来源:协同创新中心    2020-01-08   作者: 浏览量:1732

(通讯员 甄锐)2020年1月4日,数字伦理前沿论坛(2020)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期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二级分会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揭牌,成为该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第二个由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发起者和秘书处的分会。随后,数字伦理研究国际学术工作坊和圆桌论坛等系列活动也相继举行。“数字伦理”(digitalethics)成为系列活动中国内外学者探索智能融媒体时代学科创新发展的关键词。

会议与会者合影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守训、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许英、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晖出席论坛并致辞,对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对数字伦理研究的未来表达期许。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数字伦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龙耘教授主持。

刘守训副校长致辞

许英副理事长致辞

王晖主任致辞

嘉宾致辞后,在国内外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见证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揭牌。作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二级分会,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有效拓展科技传播研究的学科边界,整合国内外的前沿研究力量,积极应对数字时代出现的一系列伦理挑战,成为新闻传播、互联网信息等领域知识创新的崭新增长点。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苏州大学、腾讯研究院、中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网络传播杂志、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单位的业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参加了上午的数字伦理前沿论坛(2020),就智能媒体、大数据等科技现象及其引发的信息传播领域的伦理问题,展开了跨学科和多维度的研讨。

“数字时代的伦理边界”专场由龙耘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作了题为《信息个人化与算法推荐:现状与前景分析》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就数字艺术伦理新边界进行了分享;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算法的公共性背离风险》的发言。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教授在点评中提出,新闻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来自普通个体,而且新闻生产越来越强调订制性以及专门的策划行为,但是这一趋势加剧了公共性原则的潜在隐患。而就国际语境而言,可以先从商业伦理的相关规范开始着手对相应的伦理议题进行讨论。

专场一发言人

会场听众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教授主持了主题为“数字伦理的价值追问”的专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在题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数字伦理》的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伦理超越了“物我两分”的格局,而一种人类和谐发展的新秩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研究员就2019年我国新闻伦理研究的成果、问题和趋势进行了综述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袁艳教授带来了《谁的AI(爱)心陪伴?——对中国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伦理的性别追问》研究分享。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长潇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展望一定要基于新时代数字伦理传播的基本状况;人工智能“精神与灵魂”的追问,更是对生活本身的追问;对于元伦理学的回顾,对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影响数字伦理研究的未来。

专场二发言人

专场二发言人

作为数字伦理前沿论坛(2020)的系列活动之一,受邀访问中国传媒大学组织学术讲座的四位国际学者在“数字伦理的原则规范”工作坊上分享了他们的相关研究。工作坊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国际传播分会副主席姬德强主持。密歇根大学伦理、社会与计算中心主任克里斯汀·桑德维格教授的发言以《投喂之忧:数字媒体新类型的上升》为题;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教授、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公共服务媒体政策分会主席钱忆亲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伦理的原则和机制》的汇报;肯塔基大学传播学院邰子学副教授就《机器有精神,但是否有灵魂?智能算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作了发言;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穆拉·尼古莱特·迈凯门的讲述以《删除:美国政府网上印象管理的伦理问题》为题。

国际工作坊讨论现场

与会媒体代表

参加工作坊的还有两位国内学者。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范明献副教授带来了《透明性:自媒体公共信息转发的伦理原则》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伦副教授聚焦于《计算时代的数据获取与数字伦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克里特·布托和穆罕穆德·阿沙德·巴蒂分别就《如何评估尼泊尔的数字媒介伦理》和《商业主义与媒介伦理》进行了分享,提供了思考数字伦理的国际案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黄典林副教授对工作坊进行了评议。他认为,围绕数字化媒体环境中的伦理问题,自媒体的转发行为很难定义其主体,但用何种伦理框架去界定并解释用户行为又相对困难,特别是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数据的获取工作以及其伦理问题的“元研究”能给予学者很大启发;而针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具体语境,如果运用旧有的大众媒介理论及其框架,能否很适切地进行阐述,以及伦理究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契约”,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国际工作坊讨论现场

未来的数字伦理研究如何进行,如何找寻其跨学科的身份,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圆桌论坛“数字伦理及其可能性”致力于回应这一系列问题。在龙耘教授的主持下,腾讯研究院研究员余潜倩、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长潇、密歇根大学教授克里斯汀·桑德维格、肯塔基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邰子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教授钱忆亲、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穆拉·尼古莱特·迈凯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袁艳和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讲师叶珲、副研究员姬德强参与讨论。各位专家就传播伦理的概念、适用边界、和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在实际传播中的尺度作用及对其未来发展可能性的理解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丰富的交流对话。

圆桌论坛现场

会场全景

龙耘教授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她说,为期一天的研讨生发出许多充满张力和富有价值的议题,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意识到,有关数字伦理的讨论依然难以形成共同的问题意识,甚至在某些最前沿的重要议题上难以形成底线性共识。而这些恰恰是以后更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方向。她认为,数字伦理研究是一个新的跨学科领域,它的出现契合了智能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这方面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更多的支撑。她表示,专委会将力求以跨学科、跨界、跨行业的理念和视角展开工作,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为社会健康、包容、可持续发展助力。就学科建设方面,将结合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互联网信息学科的发展,在关注科技前沿和业界实践的基础上,就数字伦理体系建设展开基础性的观照与研究。

此次数字伦理研究系列活动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中国传媒大学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字传播伦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和数字伦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由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学科)提供支持。

(编辑:阎玺)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