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两会学习】李丹林:迎接权利保护的新时代——理解《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意义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2020-06-03   作者:李丹林 浏览量:3995


民法典颁布实施意义重大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加附则、84章、1260条。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一个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到来了!

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的编纂,推进了中国民事立法的科学化与体系化,对制定于新中国发展和社会演变的各个不同时期,体现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策导向,体现不同伦理价值的各部民事单行法进行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整工作,也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新的规范设计,因此,民法典成为一个逻辑严谨、内在统一的规范体系。在立法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司法裁判的统一,这对于我们国家走向全面法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意义深远。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民法事关私权保障和社会责任实现,对一个自然人从出生(甚至未出生的胎儿时期)到死亡及去世后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对各类社会组织的民事权益都作了系统的规定,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民法典也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同时,我国在立法体例选择上,采取了民商合一的模式。民法典把许多商事法律规范纳入民法之中,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以,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民法典是民事权利“宣言书”

民法典开宗明义强调这是一部保护民事权益的法律,各个章节条款都是围绕民事权利的确立、保护,平衡民事权利冲突,侵犯民事权益责任作出规定,具有突出亮点的是人格权专编的设置。整个民法典充分体现了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真切的关心,对每一个人最为珍视的自身尊严、生活安宁、私人事务自主安排的自由、财产安全和自主处分等都有恰切的考虑和具体保障,整部法律闪耀着大写的人性光辉。它的颁行必将为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提供重要法律保障。

人格权独立成编,从形式上较过去更加强调了对于人格权的重视。从具体规定看,也更为全面细致地表达出自然人应享有的各项人格权益。这不仅为人格权的保护提供了切实的法律规范依据,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启蒙意义。民法通过对社会成员享有的民事权利的规定,通过彰显和肯定社会成员具有享受这种权利的资格——人格,表达出对人的尊严、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保护的价值理念。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这句话道出了民法价值的真谛。

作为一个专注于法律传播教学研究的学者,我还很关注民法典里有关人格权保护与公共利益平衡的相关条款,如“人格权的合理使用” “肖像权的合理使用” “名誉权的限制”“作品侵害名誉权”“荣誉权”“处理个人信息免责事由”等等,这些都是涉及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对于媒体如何进行采访报道,在何种情形下在涉及他人名誉问题,未经允许使用肖像、隐私、个人信息,不需承担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媒形态较以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智能媒体时代的加速到来,如何在新闻舆论活动中体现对上述权利的尊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民法典为践行为人民服务提供了具体路径

民法对于民事主体的自主性地位的肯定,对于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行为规则的规定,有助于培育社会成员的内在价值感、理性、责任意识。民法典贯彻平等原则,强调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强调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的基本原则既符合社会一般伦理道德,又符合社会文明发展方向,这有助于形成和培育社会成员更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发挥好社会自治的功能,通过社会成员自觉依循法律建构和谐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样也可以更好地确立政府权力的边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更具活力的环境。这便是社会治理目标的接近和实现。因此,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对于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换句话说,完善的民事法律制度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重要的、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路径。

民法作为私法,立足于尊重个体价值建构其权利保护体系,这对于千百年来我们缺少对普通社会成员的地位予以尊重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根本性的扭转。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也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理解“人民”的意义,只有将人民作为每一个依法享有各项民事权利的自然人,才能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因为,衡量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一个公务人员,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就可以对照民法典规定的各项民事权利的规定,看一看在广大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其各项民事权益是否通过执政行为、政府行为、具体职权行为获得更好的实现和保护。由此“为人民服务”,不再仅仅是高喊的口号,而是有了可以具体衡量和判断的标尺。

(李丹林,系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法律系教师、博士生导师)


(编辑:张旭)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