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吴炜华:避免负能量玩梗的漩涡

来源:中国记协网    2020-09-26   作者:吴炜华 浏览量:971

以一种轻松随意、漫不经心却又接地气的语态来借鉴、引用“网络流行语”,成为中国网络新世代的表达自我、解读文化的一种新常态。

“中青校媒”在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超过90%的被调查者可以接上超过4句网络流行语。

造“梗”、玩“梗”、转发“梗”也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中最活跃的文化行为之一。因语言不规范出现的“雨女无瓜”“青结”,因二次元文化出圈形成的“佛系”“社畜”,因简单重复而大热的“666666”“奥利给”等。

玩梗远远不止于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再造。今天的网络流行梗,从早期的网络新词的搬运、表情符号的意义新解,发展到更为复杂多样的图片恶搞与鬼畜视频的生产;从曾经的网络亚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在“梗”文化的变异和放大的同时,年轻人网络语言表达、网络行为模式和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深受其影响。

“梗”由网络空间与社会现实相互催生,吐槽、幽默、自嘲式的“网感”化表达看似浅白、无意义、甚至有时语义不通,但却又折射出一定时期内社会大众的文化心态、集体情绪与社会舆情的流动。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需要时刻保持新闻语态的敏感度和新鲜性。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梗言梗语,识“梗”、玩“梗”和融“梗”——也即对网络流行梗的辩证融合——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又一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全媒体时代的“四力”,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走进现实社会的基层,能够触达网络空间最底层的脚力;更需要拥有能深刻理解“梗”文化所放大的事件、现象与热点的眼力。

网络流行梗不断更新迭代,喧嚣尘上,以一种病毒式传播的速度迅速霸屏,在大量简单重复的复制粘贴和转发的助推下成为一日网红、一周爆款。在网络流行梗乱花迷人眼的同时,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警惕过度放大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的偏差。

比如曾经被某电商用作广告语的“妈妈再打我一次”,某期刊吐槽健康码的“良民证”,某社交媒体频现的“化粪池警告”,某游戏社区流出的“祖安文化”,都以一种语言暴力的形态,挑战新闻伦理、歪曲历史和消解社会新闻严肃性,被众多网友转发引用之后,形成负能量玩梗文化的漩涡。

新闻工作者需要快速反应,即时跟踪,但不随意跟风玩梗。有脑力来辨识良莠,有笔力巧妙融梗,不断创造出适应新知识、新领域和新视野的新闻语态,为当前的年轻人喜闻乐见,呼唤起当代年轻人文化共鸣与认同,才能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到育新人、兴文化。

对网络流行梗的吸纳创新,需要注意对网络流行梗时间性、适度性、规律性的认知与把握。

时间性,是应时而变,审时而动。政务平台如“贵人服务”“深i您”,紧跟谐音梗的大热趋势,圈粉无数。度是程度,是筛选。

适度性,是善于鉴别,去芜存菁。“惊雷”成为众人模仿的音乐梗之后,并不需要一群新闻主播急匆匆地开启自拍,在主播台上跟唱惊雷。“稳住,我们能赢!”被人民日报青创营的年轻人在《史上最牛创业经》中成功玩梗,三年来,已成为新闻传播教案中的经典案例。“四川观察”的短视频号被戏称“四处观察”,是网友的恶搞梗融入新闻短视频中;因网友的催更梗而重构新闻叙事人的虚拟人格,在“四川观察”中更是时有可见,反而胜过刻意玩梗、自我萌化的同质化处理。

网络流行梗的规律性,则是对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网络素养能力提升的综合考量。梗的横空出世,每每以忽略和挑战科学的语言规范和常识性的文化禁忌而流行于世,辨识其语言规律、文化深层含义和传播规律,方能做到从容自信,运用自如。

技术与产业融合、消费与生产融合、文化表达和新闻叙事的融合已经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造就了全新的融媒体平台,对网络流行梗的辩证融合与创新吸纳,是新闻工作者提升新型传播环境中的“四力”、推进媒体深融的新方向。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