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最新更新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十九届(2022)年会举办

来源:新闻学院    2022-11-15   作者: 浏览量:78

(通讯员 吴田恬 庞行 莫等娴)11月12日,以“建功新时代:十八大以来党媒的融合·创新·引领”为主题的“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十九届(2022)年会在线上举办。

本届年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杂志社联合主办。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北京日报社、南方杂志社、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社等14家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南昌大学、广州大学等17所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的嘉宾,相聚腾讯会议云端,围绕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媒在媒体融合、改革创新、思想引领方面的路径、经验与启示,以及党的二十大报道创新实践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与会代表共计80余人。

部分嘉宾线上合影(一)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说,在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之际,举行“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十九届年会,共话党媒的新发展,我代表中国传媒大学,也代表廖祥忠书记,向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张树庭校长说,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对于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和通讯社为代表的各级党媒来说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面对着现实任务、外部环境、实践要求的巨变,立足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的重构,各级党媒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取得了丰富发展成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本届论坛旨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十年来各级党媒在媒体融合、改革创新、思想引领方面的路径和举措、经验与启示,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以“学习党报、研究党报、服务党报”为宗旨,坚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自2004年举办首届“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九届论坛,成为我国党报党刊研究领域的知名品牌。

在主论坛主题演讲环节,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曼叶平,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南方杂志社副总编辑练学华、时政理论部编辑刘艳辉,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监事长、《中国生态文明》杂志总编辑杨明森,新华社贵州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李惊亚,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张雪晴,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战略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刘卫东,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张晓红分别作了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陈作平教授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颜士义教授主持主论坛。

李学梅分享了北京日报党的二十大报道的做法和体会。她说,北京日报将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作为今年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专栏引领、特刊造势、评论定准、理论深化、融合出新,推出了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有创意、有新意的新闻产品。提早谋划,全面展示十年非凡成就,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喜庆氛围;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精心策划“自选动作”,深刻反映时代主题,体现首都特色;创新表达方式,强化用户思维,提升主题报道的影响力。总结二十大报道的体会,一是对于国家级盛会的报道,省级党报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让党报理论宣传主流声音占领网络空间,同时注重深耕本地。二是融媒体时代,讲故事仍是党媒的核心本领,只有好故事,受众才会买账,才谈得上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依托融媒体工作室激发记者编辑的创新活力,以产品、项目为龙头,整合资源、聚合要素,打破部门界限,进一步激发创造力和生产力。四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增强报道的服务性,以“有用性”提升党报的黏性。

曼叶平说,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日报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方阵,全过程、深层次、多形式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报道,以最强音奏响主旋律,定向定调、凝心聚力、团结鼓劲。认真做好时政要闻报道,守正创新办好独家品牌栏目,精心组织评论理论文章,充分报道国内国际反响,创新推出融媒爆款产品。总体而言,在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方阵密切配合、全力投入,推出大量高质量全媒体报道,核心报道浓墨重彩、高出一筹,版面编排庄重大气、纲维有序,评论理论深刻深邃、底蕴厚重,解读文章权威准确、全面专业,重点报道独家独到、生动鲜活,特刊专版系统策划、主题鲜明,融合传播精彩纷呈、刷屏热传。

郑保卫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核心问题,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科学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学术研究,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理论精髓。党在创办新闻事业的过程中所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为什么办报”“为谁办报”“办什么样的报纸”和“怎样办好报纸”等几个方面。在认识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所面临的这几个核心问题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练学华、刘艳辉分享了《南方》杂志理论季刊的行思之路。《南方》杂志作为广东省委机关刊,始终倡导行思兼备的理论风尚和思想潮流,2015年6月重磅推出的理论季刊已成为南方理论高地的重要支撑和招牌之作。7年来,理论季刊形成了新思想引领新时代、行思专栏、饮茶粤海、理论学人等多层次立体化品牌栏目,南方理论高地“行思兼备”气质更鲜明,辨识度更高;同时强化用户思维和新媒体思维,积极探索理论产品的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学习强国号、人民号等全媒体平台进行分发推广,强化观点输出的速度与力度,强化党刊与党端之间的互动与互补,初步形成有机融合、相互补益的生动局面。

邓绍根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的内涵。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有关论述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开创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局面。

杨驰原以大众报业集团、今晚传媒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为三大案例,讲述了十年来传媒业格局之变,从顶层设计、思想引领,整合资源、改革创新,科技应用、移动优先,融合发展、硕果累累,建章立制、规范发展等方面回顾了传媒这十年的发展成就。他指出,当前传媒新科技成为媒体融合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媒体融合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从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四力”大幅度提升;由融媒体向以智慧化、智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媒体升级;县级融媒体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果;媒体跨界化融合展现活力等。

杨明森畅谈了对纸媒公号身份识别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他指出,目前党媒公号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党媒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单纯作为其所属报纸的“传声筒”而不具备特色。他认为,优秀的纸媒公众号要做到标题可识别、内容可识别、观点可识别。标题可识别要以生动性为第一要义,内容可识别要明确自己定位,与读者之间形成默契,观点可识别作为纸媒公众号最大的竞争力,不在于发布新闻而在于阐述观点,不在于发表评论而在于引发评论。

李惊亚分享了自己在新华社贵州分社工作多年的业务心得。她认为,经济有高地和洼地,地域的社会关注度有高有低,优秀的新闻作品多寡在地域上也存在平原和高原,但从新闻资源上来说,严格意义上的高地和洼地似乎并不能明确区分。每个省的省情、特点都不一样,要擅于从地方名片中挖掘新闻。“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才有神”是她坚持多年的工作态度,也是她不断追求的目标和高度。采写新闻不光用眼看,用耳听,还得用心细细感受。只有把根扎进泥土、融入生活,才能收获沾泥土、带露珠、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精品力作。

张雪晴围绕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地方党刊的二次转型,分享了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的实践做法和发展理念。她认为,疫情背景下国内外舆论环境发生巨大转变,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主流媒体肩上的职责愈发重要,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积极寻求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转变。地方党刊数智化转型的路径,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本领,站稳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二是坚持内容为王,重视党刊理论评论栏目建设,努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党刊评论员;三是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努力为人才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全媒体采编队伍、评论队伍,带动党刊尽早融入全媒体传播体系,真正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刘卫东围绕国家战略文化构型状态管理,从媒介文本的社会技术标识、媒介传输中的价值内涵调控、媒介市场竞争中的“蓝红”战略矩阵、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效果审核评估等四个主要活动的运行过程,分析了习近平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的理论支点和技术特征。他说,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在中国外交传播“响起来”的前提下,“议题外交传播”具有无比广阔的施展空间,要从我国的实力地位和实际需要出发,积极而富有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治理,通过持续推进互利共赢,开启利益深度交融与责任与共、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传播新格局。

韩立新探究了解放战争初期新闻宣传工作对于当下的借鉴意义。他说,在共产党与国民党兵力、国际援助、媒体技术手段都悬殊的背景下,共产党能够赢得民心最终取胜的优势之一在于对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视。对于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他引用《毛泽东文集》中的一句话加以解释:单是金钱和物资的优势,单是物质的优势,不能算是真正的优势,而只有人心加物质的总和,人民革命的力量,才是真正的优势。

黄楚新分析了我国地市级党报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他说,中国地市级党报紧盯政策制度变化、技术发展态势、价值引领使命,初步构建形成集内容多样性、渠道丰富性、服务精准性、技术先导性等特征于一体的地市级党报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地市级党报媒体融合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他指出,跟风布局求大求全、融合发展定位模糊、技术应用不精不深、人才支撑有待强化、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等仍是地市级党报媒体融合正在面临的重点难点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着手在顶层设计、立场定位、要素协同、话语体系、传播格局、人本导向等方面蓄力,推动地市级党报媒体在新的高度上守正创新,加快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张晓红对媒体融合视域下党报的十年发展进程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将十八大以来党报融合发展历程划分为在国家战略层面开启、整体格局初步形成和向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同时,她以三级党委机关报的融合转型实践为例,围绕内容深耕、渠道拓展、平台建设、经营融合、管理改革等方面展现党报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和实际成效。她指出,十年来,党报把握时代脉搏,遵循传播规律,推进融合发展,走好新型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作为中央级党报的人民日报在融合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遍布全国的省级党报正在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为数众多的地市级党报融合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平衡差异。各级党报的体制机制改革、管理创新,依然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朱传欣、北京日报社及北京市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刘霆昭,《新闻与写作》杂志副主编李蕾,《传媒》杂志副主编左志新等在线出席论坛。

部分嘉宾线上合影(二)

在11月12日下午举行的三个分论坛上,与会人员围绕年会主题展开交流与分享。本届分论坛上共有50余名嘉宾作了交流发言或者提交了书面发言。






(编辑:陈艺文)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