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旧版网页] 白杨首页 | 

中传要闻

长江韬奋奖获奖校友论坛在“返校日”举办

分享到:
来源:新闻中心    2017-09-26    作者: 浏览量:730

(新闻中心记者 宋佳音 张同羽 摄影 王振东)9月23日上午9:00,“长江韬奋奖“获奖校友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综合实验楼中传讲堂拉开帷幕。该论坛是2017年校友返校日重要活动之一,由校友会和新闻传播学部联合举办。胡正荣校长、姜绪范副校长出席论坛。

论坛邀请到5位“长江韬奋奖“获奖的获奖校友共话“新闻专业、母校记忆”这一主题,他们分别是2002年长江系列获奖者徐滔、2008年长江系列获奖者李占鳌;2009年长江系列获奖者王水明、田宝贵和2016年长江系列获奖者曾佳。“长江韬奋奖”是我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项。


论坛大合影

姜绪范副校长致欢迎辞

姜绪范副校长致欢迎辞,他首先对返回母校的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此次论坛的目的是为我校新闻媒体领域的优秀校友和在校师生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业内观点碰撞以及业界、学界的交流互动,同时,也希望能够以校友的榜样力量和专业经验助力广大师生的成长。

刘昶教授发言

新闻学院院长刘昶代表新闻传播学部对各位校友表示欢迎,他表示:长江韬奋奖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学部为拥有那么多获得此项殊荣的优秀校友而自豪,衷心感谢校友对新闻传播学部发展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共分为三个对话主题,第一个对话主题是“融媒体形势下,如何做好新闻节目和新闻人”,由新闻传播学部方毅华教授主持,田宝贵、李占鳌校友担任嘉宾。

方毅华教授对话田宝贵、李占鳌校友

田宝贵认为,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很难判断,但对于在校学生以及从业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扎实的个人基本功,同时健康的身体也很重要。他结合自己在母校学习的经历勉励在座同学要兼容并包,除了打好专业课基础外,还要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判断辨别能力。

李占鳌指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当前业内存在的最大问题,甚至影响到了从业者的生存状况。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不应当把新媒体当作洪水猛兽,要克服过去垄断资源条件下的“肥胖症”,适应新媒体发展规律,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相信新媒体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论坛第二个主题是“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及新闻人的发展之路”,由新闻传播学部的郎劲松教授主持,田宝贵、李占鳌校友和曹三省教授担任嘉宾。

郎劲松教授对话田宝贵、李占鳌校友和曹三省教授

曹三省教授认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应该围绕当下创新发展的潮流,搭建起有关新媒体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他指出,创新才是融媒体发展的宝贵财富。新媒体技术会帮助我们更简单、更易用地解决问题。

田宝贵则说,“我们受技术的制约越来越大,但传统媒体依旧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应当从内容、技术、用户、渠道等方面专注发掘。”

论坛第三个讨论主题是“如何做优秀的新闻人”。由来自新闻传播学部的凌昊莹教授担任主持人,王水明、徐滔、曾佳校友担任嘉宾。

凌昊莹教授对话王水明、徐滔、曾佳校友

王水明通过举例拍摄《富饶掩盖下的贫困——浙江贫困现状纪实》的经历来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现场、能吃苦,更需要热爱新闻才能做好。

徐滔认为,做任何一件事,不能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要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挑战。如果不经历风雨,所有的帆船都只是一块布。当今时代不缺理想,缺的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人。

曾佳表示,作为新闻人,首先要有速度与激情,写出有温度的新闻;其次要对正能量有职业的坚守,对职业信仰坚持到底;最后是应当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能只做一颗螺丝钉,要打破流水线的新闻生产,做一个更有创造力的新闻工作者。


现场同学积极提问,气氛热烈

论坛最后,胡正荣校长发表总结讲话,他表示很高兴看到这么多长江韬奋奖获奖校友返校,为学弟学妹们分享成长经历、业界经验,交流新闻界发展动态,探讨新一代新闻人的塑造与培养,这些校友是中国传媒大学最优秀的学子,衷心为学校有这么多为祖国、为人民、为这份事业做出贡献的校友而自豪。

胡正荣校长发表总结讲话

胡校长勉励在座的学子:成才先成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当以在座的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为正面榜样,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都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练就采、写、编、评、播、拍、做等扎实的基本功;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提高自己的辨别力,做对信息进行辨别处理加工的人,而不是被互联网的工具窄化了视野的人;做一个有追求、有价值、既能独立思考又有崇高追求的人。


(编辑:裴鸣)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