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参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集体备课会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3发布时间:2024-11-11

(通讯员 须大为 潘攀 摄影 申皓文)为进一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10月3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召开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围绕“如何使用学生身边案例提升教学效果”展开专题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全体思政课教师,各教研部(室)主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宋洋、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此次会议。

座谈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主持。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主任须大为介绍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课情况和教研部落实“三项举措”、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做法成果。宋洋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体会,介绍了部分校园中的“身边人”“身边事”,并与老师们探讨了将其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生动案例的有效结合点。

教研部教师立足自身教学实际,结合课程知识点,从课堂互动、案例选择、心理研判、隐私保护、舆情管控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分享了“身边案例”的建设和使用经验,提出了诸多推动“身边案例”进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良好建议和设想。各个教研部(室)负责人也探讨了将校园“身边案例”融入各门思政课程的切入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维家对思政课程在“身边案例”的甄选、编写、使用上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通过将这些案例引入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张树庭全程参与本次备课讨论。他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向思政课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课堂管理技巧,并对以往听课调研中的思政课程进行了细致、客观的点评,帮助教师们分析不足、找准问题、讲透要领,一同深入探讨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破解之道。

针对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张树庭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要在“引导”,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让真善美扎根在学生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律己宽人;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教会学生敢于求真、善于求实、勇于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树庭强调要善用“身边故事”教育引导学生,达到沟通心灵、启迪智慧、激发斗志的教育效果;要善用“身边人物”感染学生,培育见贤思齐、三省吾身的良好品质;要善用“身边案例”引发思辨,培养学生科学的判断能力和辩证的思维能力,引导中传学子坚定地成长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张树庭希望全体思政课教师要有信心、有底气地站稳讲台,讲好每一次课;要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感”,用“敬畏感”激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要在教学中遵照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还要发挥“课程考核”指挥棒的有力作用,让思政课堂活起来,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切实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