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自1977年高考恢复招生,我校也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30年时光荏苒,30年岁月如歌……伴随着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伴随着我国信息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信息传播教育的知名学府,我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信息传播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0年时光荏苒,30年风雨兼程……为纪念我校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步伐,校园新闻网特开辟“足音回响”专栏,撷取那余音绕梁的难忘时刻,让我们一起聆听那步伐沉稳的足音回响!同时,我们热忱地欢迎您积极投稿。投稿邮箱:xcb@cuc.edu.cn。投稿时,请注明“足音回响”稿件,并写明详细联系方式。
1978:一年迎来二批新生,信息传播教育书写新篇章
文/王维家
1978年3月,早春的北京,万物复苏,杨柳吐绿,春意盎然。103名来自祖国各地的新生脸上写满了喜悦,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跨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校园。同年10月,又有206名新同学怀揣着“传媒人”的志愿和理想,开始了当时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30年时光荏苒,回想30年前的那一幕幕,今天的人们也许会感到奇怪,同一年怎么会录取两批大学新生呢?
.
高考制度恢复,学校一年迎来两级新生
世事维艰,执着者胜。“文革”期间,学校一度被撤销停办,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停办一年多的北京广播学院于1973年3月重新恢复办学了。恢复办学伊始,学校即于次年开始招收普通班大学生(即通常所说的“工农兵学员”),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培养人才。在此后的三年间,学校共招收了三届大学普通班学生,学校办学在蹒跚中初步恢复。
“文革”结束后,包括高等教育事业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76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至此,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此也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全国共有570多万考生走进考场,近30万人实现了久违的大学梦想。这其中就包括103名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的新生。1978年夏天,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二届高考如期举行,又有206名新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京广播学院。这两批被录取的学生分别于1978年3月和10月入校报到。于是,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一个日后为人们津津乐道并感概系之的教育现象。
时隔多年,广播学院文艺编辑专业78级学生何劲草回忆起刚入校时的情景还心潮澎湃,倍感亲切。他在《永不磨灭的乡间小路》一文中写道:“1978年9月,刚刚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开始重整旗鼓的北京广播学院,送给我们这些来自全国10个省市新生的欢迎词,是校园里乡间小路旁悬挂着的一条醒目标语,上面写着:‘努力学习吧,中国广播电视战线上的一代新兵!’”当时看后,自己的“精英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在当年10月6日的日记本上,他兴奋地写下刘邦的《大风歌》以抒发志向。
由于这两次招生的历史特殊性,特别是这两级学生中大部分人后来成为了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成就显著,于是,人们把77、78级大学生形象地誉为广院的“黄埔一期生”和“黄埔二期生”。从此,逐步走上正轨的北京广播学院迎来了新的春天,我国的信息传播教育也开始了新的航程。
.
百废待兴,而今迈步从头越
“文革”期间,北京广播学院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浩劫,被“四人帮”诬蔑为“黑基地”,要“彻底砸烂”、“扫地出门”。学校一度被撤销停办,大批教职工遭到迫害,下放改造,校舍房屋、图书资料、档案材料、车辆家具等教育教学资源损毁严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弃而不用,专业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恢复办学和正常招生后,如何建立健全行政教学机构、挖掘教学资源、充实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建设等,成为了学校当时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为迅速恢复学校正常办学和教学秩序,一方面,学校深入开展平反冤假错案,为遭到迫害的教职工恢复名誉,初步解决了急需的师资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大力加强学科专业的恢复和建设,完善管理机构,重建教学秩序,努力为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提供保障。1978年的北京广播学院,虽然百废待兴,但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协作下,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推进。
6月23日,学校成立了由李哲夫任主任、孟介夫任副主任的教师职称评议委员会,负责教师职称评定。同年底公布了第一批确定或晋升教授、副教授、讲师名单,共评定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9名,师资力量得到加强。7月,成立以李哲夫为院长的校级行政领导机构,设立了教务处和院务处,负责77级、78级教学计划的讨论制定,重建教学秩序。
在招生方面,1977年恢复高考以前,学校共有编采、播音、电视新闻摄影、英语、电视技术、电视发送、电视中心、艺术等八个专业。恢复高考首次招生,学校高度重视招生专业的设置,经研究、申报,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同意我校77级“编采”、“播音”和“电视新闻摄影”三个专业招生,其中,“播音”和“电视新闻摄影”两个专业按艺术院校招生办法进行。在录取的103名学生中,编采专业39人,播音专业33人,电视新闻摄影专业31人。78级恢复“文艺编辑”、“电视发送”、“电视中心”(后改为电视播控)3个招生专业,加上77级的3个专业,78级6个专业招生人数达到206人,比77级翻了一倍。值得一提的是,77级、78级学生全部为四年制本科专业。招生层次的提升、招生专业的拓展、招生规模的扩大,标志着我校的信息传播教育走上了正轨。
质的飞跃:参加全国重点院校第一批录取
1978年以前,北京广播学院还没有纳入全国重点院校第一批录取。78级新闻系(1979年改称文艺编辑系)学生陆健回忆说,在填报高考志愿前,他并不知道北京广播学院这样一所高校。“1978年高校招生一览表上,在非重点院校一栏中,‘北京广播学院’几个大字赫然占据第一的位置”(陆健《广播学院和我》)。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还处在“千帆竞发”的潮流中,没有进入“百舸争流”的行列。
时任教务处处长的李振水分析说,学校1974年恢复招生后,当时还不是本科生,“文革”前曾招过4届本科生,“文革”后期,学校尽管恢复了办学,但办学条件很差,主要是招收在职的三年制专科生,正式招收本科生是恢复高考后。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方面,广电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实力逐步提高,优势和特色越来越明显,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学校的生源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1978年5月8日,教育部在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的意见中,正式明确北京广播学院纳入全国重点院校第一批录取行列。这既表明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同时,也表明了学校的教育责任更加重大,教育使命更加光荣,教学任务更加艰巨。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李振水老师很是感慨。他说,1978年,学校只有6个专业招收本科生,总人数不到400人,而30年后的今天,学校光本科专业就达到了78个,年招生2000多人,还有第二学位、硕士、博士等层次,在校学生超过万人,学校还成为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生源质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等的显著提高,充分表明了学校的办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高考恢复招生开始了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的新航程,也在学校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链接:
北京广播学院确定或晋升的第一批教授、副教授人员名单
(1978年12月28日公布)
教授2名:韩焕堂、齐越
副教授4名:张绍高、殳家琪、徐恒、黎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