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下午,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杨义先生应邀来我校作“先秦诸子发生学”的学术演讲,受到我校师生的欢迎。这是我校“文化名人大讲堂”系列讲座的第二场。
演讲开始前,党委副书记田维义会见了杨义先生。
在演讲中,杨义先生以丰富的史料旁征博引,将多种研究方法融会贯通,阐述了一系列新鲜的观点,如“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代”;《论语》至少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编撰,其中有“曾门制造的家族神话”;韩非子归本于黄老思想的启迪者是;孙武写出《孙子兵法》是“家族影响的结晶”等等。
“先秦诸子发生学”是杨义先生近年来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新领域。他认为,研究先秦诸子首先的着力点是它的发生学,即它是怎么发生的?诸子是一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形下形成了那样的思想?为什么把书写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些问题只有从文献入手,进行“归本”阐释,同时又不拘泥于文献,从文献“空白处”运思探寻先秦诸子的思想形成和生命历程,才能触摸到诸子的“体温”,真正回归诸子本原。
杨义先生的演讲不仅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其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和多样方法也给人深刻的启迪。杨义先生表示,诸子是中国思想在原创期的一个全面展开,他们用的是自己的切身经验,透视关乎民族兴亡的天道、世道、人道,把人类原始的生存智慧、民俗信仰等转化为思想,这些思想带有原型性。这种原型性思想是古今贯通的,它有生命力,是一种可以生长的思想。我们研读诸子作品,把握诸子思想,不能简单地通过西方的哲学概念来图解,而应该首先联系我们民族的原始生存智慧和民俗信仰,这样才能接近诸子的根本。
在研究方法上,杨义先生指出,把握诸子的生命形态,就要利用各种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口传文化、文化人类学资源,用多维的研究方法,包括史学、民俗学、年代学等,尽可能透过历史的烟尘和过去学术的旧说弄清楚诸子的思维,分析其文化DNA。
杨义先生还结合清人学术的三大“流弊”(不敢讲民族问题、轻视民间问题和缺少考古发现)来阐明我们看待传统文化应该具有的心态。他指出,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大国,要改变以往看待文化的心态,我们还原诸子不是为了歌颂圣人,也不是为了颠覆前代学术,而是要在全球化的现代,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包容宽大的心态清理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具有自己的文化性格。他强调,我们应该树立正常的历史观、文化观,“还古人以古人应有的伟大,还今人以今人充分的创造空间”,把传统文化作为现代性对话的伙伴,而不是现代人的包袱,在丰富的对话中加深现代性的文化底蕴,把古代诸子的文化智慧融入到现代智慧中,由此构建我们美轮美奂的精神家园。
演讲结束后,我校师生就如何看待孔子思想、墨家思想等问题与杨义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演讲会由文学院院长张鸿声主持。他从感觉、思想、文献等方面对杨义先生的演讲进行了总结,指出杨义先生的演讲有助于我们正确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启迪思维,拓宽眼界,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