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传

中国教育报:传媒教育亟须探索人才培养新规律

传媒教育亟须探索人才培养新规律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苏志武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传媒和教育。两者的主要功能都是传播文化、缔造文明,并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传媒影响世界,教育引领传媒。站在当代传媒发展的风口浪尖上,传媒高等教育理应以满足传媒业的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引领传媒业的发展方向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其功能指向、战略规划和发展路径,不断强化特色,提升质量和水平,多方努力,为传媒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引领、推动传媒业的改革创新,并在卓有成效的价值引领和辐射带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

    传媒影响世界 教育引领传媒

    现代以来,传媒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传媒都是其中十分活跃的组成部分。它成为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建设不断地提供着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充分地体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对青年大学生来说,传媒及其负载的内容更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思维、态度、心理和行为,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以及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现代性的形成。

    在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中,教育一直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并被人们赋予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传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传媒高等教育对传媒业的引领力,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媒态不断呈现。从媒介升级到传播范式的转型、从人们行为方式的演进到社会关系的嬗变,传媒领域里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其惊人的能量辐射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这使得传媒高等教育拥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信息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从业人员激增,并带动了高素质传媒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党和国家对传媒以及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又为传媒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条件、展开了广阔天地、提供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传媒变革是传统的教育教育观念与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提高人们对传媒及其功能的认识、把握能力成为了紧迫的时代命题,使得文化多样、价值多元语境中的高素质传媒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使得传媒高等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中国现代性等方面,有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责任担当。

    人才适应社会 学科彰显特色

    目前,传媒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与融合趋势,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创新实践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质量决定着传媒的未来。传媒高等教育不仅要着力培养优秀的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编剧、导演、制片人、翻译、高级工程师等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优良、职业道德高尚、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全球视野的精专型、媒体融合型人才,还要着力造就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战略开拓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传媒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的专家、学者。

    基于新的媒介与教育发展背景,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必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规律,改进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在多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中国传媒大学提出“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与模式,强调将大学的全部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置于“大课堂”的考量视野之中,突出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空间”育人。提倡将专业实习、实践作为校园教育教学与传媒业界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渠道,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中的传媒实战平台。实践证明,“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和模式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在高水平传媒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训中,学科专业建设是基础工程、核心工程和龙头工程。尤其是,创建特色与综合兼顾的传媒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要以大传播的理念、全传媒的事业,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及优势,遵循“开放创新、统筹兼顾、引领辐射、力求实效”的原则,把握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实施“重点突破、分步建设、全面提升”战略,实现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的统一、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与创新人才辈出的统一、学科发展与传媒业发展的统一、学科重点建设与学科水平全面提升的统一,实现基础学科入主流、主干学科创一流,为发挥传媒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术站稳阵地 产业促进发展

    学术研究室传媒高等教育引领传媒实践前沿发展的重要阵地。传媒学术研究不仅要以其技术创新成果促进传媒业的发展,乃至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重大技术的更新,还要将传媒至于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之中,关注多种媒介的共生互动,把握文化产业、新媒体等领域的发展动向,促进社会各层面、各实体的交流,增进不同民族、国家间的理解与关切。特别是,批判与建设并重的学术研究不可或缺:一方面,要站在学术独立的立场上,坚持真理与信念,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正视传媒现实,审视传媒症结,并已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严谨求实的研究工作,维护人类的价值标准,引导媒介发展的总体方向;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本土,把握国际动向,自觉将知识储备与文化传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引领传媒业的变革与发展。

    当前,批判与建设并重的理论创新尤其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坚实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指导、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为丰厚营养、已对外开放所拓展的国际空间为广阔天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方面有所作为,努力实现学术高端、价值前驱、引领发展。

    在信息传媒业、传媒高等教育、传媒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中,产学研相结合是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是三者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人才培养、学术资源、文化积淀和创造智慧的得天独厚使传媒高等教育和研究能够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传媒高等教育和研究又有必要及时把握行业的发展动向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顶层设计到细节操作,全方位介入传媒实务,并善于从变革中寻找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将传媒业界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着意于产业化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激发引领传媒业发展的先导力量,以便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传媒教育和传媒实践的互动双赢。

    交流跨越国界 传媒营造生态

    信息时代的传媒教育与传媒业都具有跨国界、跨文化的特点,而跨国界、跨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动。诚然,知识的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是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但面对全球化语境中日趋激烈的传媒教育和传媒业的竞争,今天的传媒高等教育必须呼唤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互补共生。

    传媒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既要符合国际通行的水平标尺,还应在具备国际可比性的序位中处于领先位置,并拥有国际对话与交流的话语权。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拓展的今天,如果说“全球意识、国际水准、世界眼光”是我们传媒高等教育的战略设定,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应切实引导师生密切关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及传媒业的发展动态,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和传媒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开展强强合作、强项合作,坚持和而不同,不断提高我们传媒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在本土性方面,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是彰显传媒高等教育引领力的题内应有之义,是教育促进实践的另一项时代使命。在传媒影响世界、教育引领传媒的当代语境中,公众媒介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人们面对信息时的解读、评估、思辨、反应和创造生产能力,帮助和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与功能,树立理性的媒介批评意识,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介。作为传媒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引领传媒业发展的新领域,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应树立起紧迫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提升公众媒介素质,提倡文明有序、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行为,促进传媒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建设,改善和营造良好的传媒生态环境,推动信息传媒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来源:2009年11月30日 《中国教育报》第05版)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