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传

中国经济时报:高等教育改革应立足创新

    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记者了解到,中国许多知名企业把企业成长和核心技术研发结合起来,这也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能产生新知识、开发新技术,与企业合作就可以把大学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新兴产业的建立、新技术的开发,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人们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改革和未来人才培养上。从1999年至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3%,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4月15日国家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此指明了道路。
 
    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需要

    “我打算去报个培训班,在大学时学的是二维动画,毕业了突然发现二维公司都要会flash的,虽然学校也开了这门课,但只开了一周四节课,根本学不到东西。”就读于东北某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小刘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小刘来北京找工作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应聘了十几家企业,但由于她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已经过时,没有一家企业给她就业机会,她只能先报一个辅导班学习Flash。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小刘这样为找工作再参加技术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8年的73.8%下降为2009年的68%,人才供需市场不平衡问题凸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部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地域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往往集中于发达地区及东南沿海城市,而到西部、基层就业的人数还十分有限。

    《纲要》要求,高校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表示,中国要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在鼓励东部省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纲要》也强调,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
 
    产学研结合培养自主创新

    “我们已经投资一个亿在建研究院,研发投入一块钱,将来就会变成六块钱,只要你舍得投,一定会见成效。”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记者了解到,中国许多知名企业把企业成长和核心技术研发结合起来,这也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能产生新知识、开发新技术,与企业合作就可以把大学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新兴产业的建立、新技术的开发,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纲要》中,创新受到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

    而创新的路径是产学研相结合,“近几年,我们搞的产学研结合课题最见成效的是奥运传媒模式,为培养学生直接为奥运服务,从2004年起中国传媒大学就培养电视摄影专业和影视艺术摄影专业学生67名,2008年这些学生中的52名进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赛事转播。”中国传媒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处处长王保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北京奥运期间,中国传媒大学创新的奥运传媒模式不仅在2009年山东全运会用得上,而且现在也和广州亚运会取得了联系。

    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王保华说,“参与北京奥运赛事展示的实习生有700多名,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就有400多名,这些学生一毕业,大部分都被各类单位录用,其中52名参与报道的,大部分被中央电视台直接录用。”

    《纲要》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王保华表示,中国传媒大学的理念是“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围绕着这一理念,中国传媒大学在中央电视台,海南、黑龙江等省级电视台都有实习基地。通过实习,一方面学生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学生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突出办学特色创一流大学

    建国初期中国借鉴原苏联模式,按照“专才”教育目标,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专门学院。而且在高校内部,按照产业部门、行业甚至产品类别设立口径狭窄的学院、系科和专业。这种“专才”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后来,中国高校之间按照合并、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一批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到2002年,先后有70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02所综合性高校,中国高校文、理、工、农、医分校,学科单一,专业狭窄的状况已有所改善。

    但近几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办学特色,更缺乏世界一流大学。怎么办出特色、创造一流大学,成为摆在中国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对此,《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早已把目光放在了建世界一流大学上。“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届时,这所大学必须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共同特征,也必须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王保华说。

    他表示,中国传媒大学这几年一直在打造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选派教师到国际一流大学进修。而且加强国际交流,力争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多个国家建立8—12个培训和研究基地,扩大合作区域和领域,着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传播规则、能够参与各种国际大型赛事报道的国际化人才。

(来源:2010年05月04日 《中国经济时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