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地带

“追寻”永不止步

    十天,我们在“追”与“寻”的路上一起前行,边行走,边驻足,边瞻仰,边追思,每至一处,都被浓郁的红色精神深深濡染。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我们以最直接的方式真实触及到了当年艰苦奋斗的岁月;这是一次追寻之旅,我们代表传媒大学出征,在“追寻”历史足迹中得出新的感悟,将其带回学校与同学、老师共享。“追”湖南:红色足迹里的信仰前五天,我们到访了湖南,透过时光,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伟人在历史上的倒影,踏着历史的足迹,重温过往,承接未来。我们这些“80末90初”的小青年带着崇敬与好奇,跨越几十年的沟壑,与曾经那个红色年代的故事热情相拥。
  当我们站在毛主席的铜像下,再一次举起右手握成拳,用力大声地念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我们仿佛听见了曾经先辈们说出誓言的声音,仿佛感到了那时他们用力握紧的双手。有些东西,可以比时光还强大,可以比岁月还坚定,比如信仰,比如梦想。
  跨越时空的隔阂,我们到访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伟人的故居。当一件件旧物出现在眼前时,我们突然深切地感受到,他们不是天才,也并非神人,那些辉煌灿烂的伟绩背后,是毛主席伏案写作的日日夜夜,是先辈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也是劳动人民勇敢朴实的辛勤劳作。而回想我们自己,曾经的懈怠、迷茫和失望突然变得渺小起来,奋斗的精神与信念是相通的,忍得住逆境,握得紧信念,便守得住未来。
  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们以青年学子的身份走进葛家山村农户的家里,进行了一次实地的农民生活情况调查。农民朴实的热情深深感动了我们,“北京来的大学生”是对我们最为亲切的称呼。对于我们来说,能够真实走进他们的生活中,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机会实在是难得。每个地方都有艰苦朴实的劳动人民在努力生活着,或许他们从未见过壮观的摩天大楼,或许他们未曾听说过奢华的大牌,但是他们依然勤勤恳恳地靠着双手生活,为自己创造充满期望的明天。或许,这就是红色精神的本质,满载信仰,充满希望。“寻”湖北:故土点燃绿色希望“洪湖水,浪呀嘛浪打浪啊……”我们有幸寻访这首老歌的“摇篮”———洪湖,这里是曾经的“红色粮仓”,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粮食库。当来到根据地的瞿家湾旧址时,青砖白瓦的深宅院落带我们回到了30年代,我们透过那些古迹斑斑的武器、文件、用品,仿佛看到了当年贺龙将军的英勇气概以及革命先烈们的满腔热血。洪湖这片纯天然的土地让革命有了保障,而如今这里大片的绿色田地,是当年的传承与延续。就如同当地的党史专家告诉我们:“革命也是为了生存。”
  如果说洪湖是根据地的“红色粮仓”,那么红安就是一片用鲜血染红的“无私”土地,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我们站在利用声、光、电多媒体再现黄麻起义情景的幕布前,那一束束火把,一阵阵枪声,仿佛带我们穿越到了现场,枪林弹雨,惊心动魄。正是在这里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而我们不能活在历史中,红安县党委书记提出了“红安精神时代化”的概念,即传承“朴诚勇毅”的革命精神,利用当地的生态绿色资源,造福后代,这些才是最为重要的。正如同我们追寻先辈们的足迹,不仅为了追寻曾经的故事,更是为了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红色精神中寻找可以延续的绿色希望。
  红色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走到她的身旁,才能发现那抹鲜红是何等亲切,何等动人。也正因为如此亲近,才有了一次次深入心灵的震撼,一次次嵌进灵魂的洗礼。
  十天的短暂“追寻”是一次灌溉,让那些原来以书本形态存在于脑海中的贫瘠土地,一点点变得丰满肥沃,成为一片铺满植被开满鲜花的生态绿洲。“追寻”活动已告一段落,我们重新回到了北京,重新投入了原本大学校园那些美好而忙碌的学习生活中。然而,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的“追寻”之旅才刚刚起步,十天的活动只是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将历史的记忆烙刻成为我们脑海中真实感动的一部分,用热情勇敢的态度、朴实坚定的理想去认真生活,去“追寻”心中的小梦想与大理想。理想不死,梦不灭,让勇气与坚定在“追寻”中继续传承。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