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地带

与来自欧罗巴的朋友们“亲密接触”

    2011年2月21日至23日,我很荣幸可以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与到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中方开幕式及系列活动中来。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和来自欧洲近五百名青年代表面对面交流学习,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
  21号一早,我就来到欧洲代表入住的亚洲大酒店签到处帮忙。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们已经连续忙了几天几夜,一屋子的人虽然都尽显疲惫,但是仍然不断尽职尽责地打电话,发邮件,确认各种信息。为了办好中方开幕式,推广“中欧青年交流年”,无论是在活动日程安排,还是会场设计,无不体现中方的重视和用心。代表们陆续从欧盟27个成员国抵达北京机场,到中午,签到的人多了起来。大家彼此互不相识,不免有些拘束。在这种情况下,微笑真的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名单上各种复杂的名字也因为微笑而变得令人亲近。
  提到欧洲,自然而然地我们会想到高贵的皇室,悠久的历史文明,优美的环境,和各种新奇时尚的元素。而欧洲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每个欧洲人都是这种种欧洲特质的体现。和人的沟通交流,是了解那片土地,那种文化最鲜活最直接的方式。中欧青年需要交流年这种形式来加深彼此的了解,人与人的交流是实质,所有活动最终都要到达人与人交流的层面。而取得这种效果的途径,就是中科院赵汀阳老师在22日中欧文化论坛上讲的,要找到文化的“聚合点”。文明的交流融合,并不是要消除文化的多样性,而是寻找平等对话的可能。这些欧洲青年代表绝大多数来自欧盟各国政府或非政府的青年组织,有些同时还是大学教授,心理医生等,他们很多人是第一次来中国,不乏对中国存在固有印象和不理解。23日下午开幕式现场,坐在我后面的代表对开场挥动旗子的表演很不理解,也不明白为什么墙上会挂着巨大的条幅,因为在她看来这样做太浪费了。不过,当中国女子表演模特秀时,她也会发出赞叹的声音。欧洲人和我们在思维行事方式上有差异,会让他们用谨慎、审视的目光观察中国。
  对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他们简单直接的风格,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现状,了解欧洲人的心理,充满自信地用新鲜的方式介绍中国。有时候,我们觉得中国对欧洲的了解比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要多,但是这次来的欧洲人中也有对中国颇有研究的,或者对中国很感兴趣的。其实,我们之前还是很欠缺交流,缺乏沟通就会产生误解,使彼此渐行渐远。来自芬兰的大学生代表维拉一开始很少说话,显得有些冷淡,我以为芬兰人都是这样的。开幕式结束后,在欧盟驻华使团接待晚宴上我们有机会交谈,他其实很健谈,并对此次中国行印象非常好,十分期待接下来贵州的行程。他觉得中国人很友好,组织方付出了很多心血,尤其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让他很受鼓舞。我问他为什么这两天一直很少说话,他说,当他来到中国,看到这么多人,他确实有些紧张,到了酒店签到处,周围全是中国人,就他一个外国人,他其实还是有些害怕的。说完,我们一起笑了起来。德国小伙儿戴斐立6岁接触到了中国功夫,由于父亲来中国做过生意,他知道很难从中国人的表情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为了了解中国,他在北师大读过书,现在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我问他,你现在可以看着中国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了吗,他说,不不,还是不行。中欧青年交流年只是交流的开始,我们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
  中欧的情况不同,我们还有很多误解,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交流的热情。项目洽谈会上,中欧双方负责人介绍各自的活动设想,旁边保加利亚的代表对我滔滔不绝地阐述她的想法,我很赞成她关于角色扮演的提议,让中欧青年换位思考,通过模拟会议等形式,学习了解对方的历史,现实问题,为对方的利益考虑;我也向她介绍了我所了解的中国,尤其是北京青年活动开展的情况,很多形式我们也都尝试过,在这些方面中国进步很快,取得了很多成果。
  短短几天,我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欧洲青年,开始思考与欧洲有关的事情,也对欧洲及中欧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外交部举办的与年轻外交官的座谈会上,代表们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其中,欧洲司的陈老师说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好比穿在脚上的鞋子,只有自己知道合不合适。我们不会告诉你们我们穿的是什么鞋,同样,你们也不会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交流做鞋的经验,共同做出更好的鞋子。”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