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周四上午推开48教B503的门,你会发现这样的一幕,同学们都挤着坐在在前几排,聚精会神地盯着讲台上一个神采飞扬的年轻人,他充满激情和幽默的话语不时引发全场欢乐的笑声。很难想象,这是一堂教授“摄影史”的课堂。而这位年轻人正是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孙振虎老师。“上孙老师的课是很有意思的,我们都特喜欢他。”“他讲课很有激情,很有感染力,大家都会很聚精会神地听课,很少有开小差的。”“孙老师说话速度快很流畅,课容量也很大,每节课收获很多。”11电摄班的同学们对记者说。
“幽默风趣”、“表情丰富”、“博学多才”、“激情四射”――这是孙振虎老师留给每个上过他的课的学生的最深刻印象。每次上课,他风趣的话语、生动活泼的举例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总是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他以自身的热情调动着大家的热情,而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着实让学生们折服。课堂上,他总是能很好地做到寓教于乐,真正诠释了“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新时代精神。
宠辱不惊,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奖名单,孙老师荣获三等奖。该基金意在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在教学与科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和奖励,是高等教育领域标准较高,影响较大的奖项。孙振虎老师是我校第六位荣获该基金奖的教师。
谈及获奖感受,孙老师笑称:“好像没什么感觉。因为评奖周期太长了,都去年3月份参与的事了,到现在才评出来,忘得差不多了。”回答淳朴实在、幽默风趣,反映了老师谦逊、宠辱不惊的态度。孙老师认为,能获得这样的奖项只是对自己过去前一段路程的一种肯定,告诉自己方向是正确的,更加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对于现在几乎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土生土长中传人,实践为教学奠基
孙振虎老师现为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副教授,同时为电视系摄影研究室副主任,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视新闻和电视纪录片。他多次担任全国移动电视节目奖、传媒影响力等影像大赛的评委,并在各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屡次获奖。
孙老师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可以说是一个 “土生土长”的中传人。回忆起过去在中传学习工作的十多年,孙老师感慨颇多,他说,每当走在校园里,许多大学时候的往事都历历在目。关于大学时代的梦想,孙老师笑着说“那时候似乎是没有多么宏大多么明确的目标,但是我知道,既然进了这样的学校,以后不论干什么都一定是跟电视分不开的。” 因为父亲的原因,孙老师从小就接触电视行业,,觉得做片子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有一种“子承父业”的感觉,很早就开始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大学期间经常给父亲“帮忙干活”,正是那时候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其以后在教育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到为什么做老师,孙老师说,一方面毕业的时候系里正缺少教摄影的老师,而自己在给父亲帮忙的过程中,熟悉掌握了电视制作从前期到后期的具体情况,摄影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在媒体摸爬滚打十多年,他不希望只是不断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而是希望能够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对老电视人的一些精神理念的传承和发扬起到积极作用。“算是从幕后走到了幕后的幕后吧”,孙老师笑着说。
“虎哥”:我跟学生是朋友
下课之后,记者发现很多同学将孙老师团团围住提问,对于同学们的问题,孙老师都微笑着给予了耐心的解答。孙老师说:“我跟学生们之间几乎是无话不谈的,常常也会跟大家开玩笑”。同学们都说,,孙振虎老师是个很“潮”的老师,将很多新媒体平台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比如他在人人网上建立了11电摄班级公共主页,以便与学生更好地交流。孙老师说,“学生的留言我都会认真回复,很多当面不太方便说的话在网上几乎是可以畅所欲言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学生们喜欢亲切地叫他“虎哥”。
孙老师的教学可以说是宽严兼济的,他说:“沟通方式可以是轻松的,但我仍然赞同‘严师出高徒’, 在鼓励化教育盛行的今天,孙老师认为鼓励只是一种动力,但是严格的要求是原则。他还特别强调做老师一定要协调“我能给什么”和“学生要什么”二者的关系。只重前者,只能说是对牛弹琴,而只重后者,则失去了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会破坏教学体系。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课才能上好。为人师者是应该有一定高度的,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善于引领学生的。
阳光前行 心怀感恩
谈到自己的奋斗历程,孙老师总结为这样几个成长关键词:热爱、敬业、创新、温暖。他特别提到了创新:所谓创新,即“不立不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种继承与发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孙老师课堂最大的特点,他认为,由于教学中理论性教学的份额还是较大的,学生很多学生面临“上手不快” “纸上谈兵”的问题他希望今后能多一些对学生的伴随性实践指导。谈到自己今后的发展与规划,孙老师说到:“希望今后能做到动静相宜,把握好快与慢的尺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督促学生加强实践。另一方面,另介绍国外先进的影像理念,使之本土化。使自己的影像研究更加系统化。
最后,孙老师说,对学校一直怀揣感恩之心,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充实自己,回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