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一共生产了558部故事影片,其中只有52部在海外22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发行。这52部影片中有50部是中外合拍片。对合拍这种新的运作模式,中国电影该攻还是守?
近日,好莱坞著名电影人,电影《魔戒》、《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的制片人汤姆·德桑托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与中国企业签约,并就地取材,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封神演义》为背景,拍摄影片《封神天下》。
面对“中国故事+好莱坞团队+世界顶级制片人+全球电影市场”这种新的运作模式,中国电影是攻是守,成为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的核心话题之一。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海外
2011年,中国一共生产了558部故事影片,其中只有52部在海外22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发行。这52部影片中有50部是中外合拍片。
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常常是通过举办“国际电影节”将国外的片商请进来,这是目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另外,中国导演带着电影去海外参加比赛并得奖,提升该片的国际知名度,也是“走出去”的另一种方式。
但这两种方式的效果并不显著,中国电影的世界市场份额仍然微乎其微。2002年,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商业大片时代后,中国电影每年能成功走向海外的影片,几乎都是合拍片。因此,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又开拓了第三种方式:合拍。
2010年上映的电影《功夫梦》成为好莱坞制片业进军中国的一块试金石,这部影片获得全球3.36亿美元的票房。全方位的合作,让不少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尝到了甜头,大量中国电影进军海外市场,合拍自然成为一种情不自禁的选择。
“渠道”是中国电影“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我们要分享好莱坞成熟的发行渠道,如果我们不能改写游戏规则,就应该把国际的规则拿来,为我所用。中国电影“走出去”第一步需要“拓展能见度”,充分应用现有平台让世界观众能见到中国电影;其次是“提升知名度”,通过知名影评人的评论,世界各大电影节入围、获奖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在世界的知名度。
文化折扣,如何应对
什么样的故事和题材才能吸引全球观众的目光?
美国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等都是借助中国故事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简单而又深邃的道理。为了全球市场的票房,好莱坞借用了许多异域故事。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可以拍成大片的故事不计其数,这也正是我们与海外电影界、尤其是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合作的强大优势。
不少电影人皆表示,中国拍摄的故事片难以面向世界观众的原因在于“文化折扣”。周铁东表示,中国电影人在讲故事策略上跟好莱坞电影有所不同,总是把一个简单的传统故事讲得很复杂,外国观众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很难看懂。而最容易受到国际电影市场认可,是简单、连贯、有趣的小故事。只要讲故事的策略得当,“文化折扣”自然会慢慢消失。
汤姆·德桑托说:“其实好莱坞也拍过很多大片,在美国卖得好,一出国就一塌糊涂。我对中国电影人的建议是不要想着一步登天,而要从了解北美市场开始。”
中国故事,全球制造
汤姆·德桑托表示,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过一部被全球电影市场了解的魔幻题材的作品,而《封神天下》具备了这个条件,它比《指环王》的人物更值得挖掘,能够单独拍成电影的角色不少于10个。在北京街头,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拿着《变形金刚》的玩具,希望未来在北美街头也能看到孩子们拿着《封神天下》的玩具。
中国电影如何通过故事与世界观众沟通?谈及与好莱坞的合作,陈晓翔表示,邀请汤姆·德桑托加入《封神天下》,不仅仅是为了借助好莱坞的团队、资金和资源,更是讲述故事的理念、方式,以及电影运作思路的一次融合和碰撞。以前我们总说,合拍片是“借船出海”,现在则是到了“造船出海”的时候。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种融合,探索出不同于以前的新办法。我们通过研究大部分风靡全球的电影,得出来一个结论——画面可以很壮观,但故事一定要简单,要全世界人都能够接受。我们希望通过与汤姆·德桑托的这次合作,把人物讲活,把中国的故事推向全世界。”北京亿商传媒董事长陈晓翔对这次合作信心十足。
合拍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离不开国际上先进的制片经验和庞大的发行网络。这需要熟悉好莱坞电影制作体系和发行网络的制片人或者导演,以及各种资源优势的电影人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去”。
合拍电影有力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但如何才能将中国经典故事、传统文化通过合拍的方式,不折不扣地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这值得我们思索。
“当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中国人找回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后,中国历史培育起来的最具活力的文化,又重新回到了当代社会中间。所以我希望当我们走向世界、学习西方电影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切忌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的文化和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在博弈当中对话、融合,并将之发扬光大。文化如此,我们的电影更是如此。”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军希望,在合拍电影中应尽可能实现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中国电影借合拍形式“走出去”,更应该发掘和重视自我文化主体的优势和特色,不能因为想要占领全球市场而选择为全世界的消费者牺牲自己的文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