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地带

走进美国社区报:揭开美国地方社区报纸的面纱

《走进美国社区报》是外国语学院的陈凯老师根据自己游学经历写成的书,她借助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社区的办报经验。随着这本书的推出,也使得社区报这种新的报纸形式进一步走进国内读者的视野。

2009年,陈凯老师利用游学的机会,深入美国的一个社区探寻美国社区报纸的发展。《教堂山新闻报》、《春泉希望行动报》、《沥青脚板日报》、《卡布罗公民报》等十种在中国可能前所未闻的报纸,在作者的书中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一种别样的传播方式。彼时,国内已经有一些人注意到这种新的形式,“但是由于国内许多条件不成熟,这种报纸并没有兴起。”陈凯老师说。

在美国,社区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概念。社区内的人们能够亲切地交谈彼此之间的事情,他们能够坐在一起讨论社区内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而“社区报纸报道的是社区居民的事情,人们能够在报纸上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的故事,所以这也是它们能够长期发行的原因。”与之对比,“中国的报纸很多依然是一种大报的工作模式,以盈利为其主要目的。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报纸中的人情味。”谈及中国报纸和美国报纸的区别时,陈凯老师如是说。

谈起创作这本书的原因,陈老师回忆说,她在图书馆里看到自己导师写的《社区新闻》,由此受启发开始了自己关于社区新闻的研究路程。她介绍道,在美国,97%的报纸是社区报纸。“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激发民众的公民意识,真正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其中报道的许多事情都是和社区的居民息息相关的。它成为了一种民主的辅助手段,促进了整个社区秩序的完善和人们之间的沟通。”而写作这样一本书,陈凯老师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向国内的读者解疑答惑,使人们真正了解社区报纸。“我想它应该是一本非学术性的专业书籍。”相比国内很多对于报纸的研究类文本,《走进美国社区报》以更平实易懂的笔触贴近读者,无论是传媒类的专业人士,还是对美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从这本书中的故事里看到美国社区报的生存状况,以及它给美国社区带来的重要影响。

写完这本书后,陈凯老师打算继续深入研究有关于社区报纸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其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的问题。当问到中国社区的建设是否和美国的类似时,陈凯老师认为,中国的社区概念更多地停留在了行政层面,人与人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像美国一样的社区的观念。“我们很多人看到了美国社区管理的优势,看到了美国社区报纸的好处,但是在国内,我们关于社区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国内的社区报纸的发展,则是与整个社会建设是脱节的。”在中国,我们能够看到的社区报有《新民晚报社区版》、《城市导报》、《南山日报》等等。然而它们有的“胎死腹中”,有的发展并不是十分顺利。现在快速发展的网络也是社区报的强烈竞争对手,但网络上提供了太多负面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这其实并不利于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人们大多以负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样并不合适。所以社区报应深入到普通人的群体之中,来促进一种良好社区的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区的建设应该跟上脚步,而现在很多城市虽然经济水平上来了,但是社区建设滞后,出现了许多矛盾。”陈凯老师认为,在这方面,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当《走进美国社区报》出版之后,陈老师听到了很多来自读者的评价:“以前不知道这种报纸形式,经过阅读之后发现和国内报纸有很大不同。这本书帮助自己了解了这种形式,读起来也蛮有意思的。”而业界对此也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和兴趣。相信在更多的人熟悉这种模式之后,这种立足于本地,多元化的小报将会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社区报业集团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这种形式才能受到更多的关注,人们之间的这种隔阂才可能随着这种报纸的兴起而慢慢减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