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85级新闻系毕业生,现任职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
他常常神情凝重,眉宇之间,仿佛有个“川”字若隐若现,有人说他的面孔是代表国家的脸谱。他特能说,不吐不快,但话总有分量,旗帜鲜明。他以犀利老到的姿态示人,但在深沉与冷静的包装之下,裹藏的是纯真与热烈,他几乎内敛,却又对时代热切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他是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却又表现得比谁都适应现实,以娴熟圆滑来争取话语权,为公平与正义奔走呐喊。他准确而有才情,更有种“天降大任于斯”的责任心,即使功成名就,他心中装有他人,他人也想与他亲近。
白岩松在广院新闻系的四年,正是大学生们争读尼采的哲学和顾城的朦胧诗年代,也是中国新闻界理想主义高歌猛进的年代,他厚积了学识与理想,为了而后数十年的薄发。他酷爱踢球,哪怕是毕业多年的现在,还能毫不犹豫地回到熟悉的绿茵场上踢一场“广院杯”邀请赛;他痴迷音乐,像每一个视音乐如精神食粮的年轻人,用发烧友来形容毫不为过;那个时候,他甚至会“大半夜地写诗歌,热泪盈眶”,他愿意寻找意义,赋予意义,正如食指写的诗——“相信未来”,这就是白岩松的成长。
1985年夏天,离开校园后的他,首先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小试牛刀。1993年他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大展拳脚,首度参与创办“东方时空”栏目,成就了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的第一个人物访谈栏目。接下来他陆续参与策划和主持“面对面”、“新闻调查”、“时空连线”、“新闻周刊”等等。到2008年,他参与创办“新闻1十1”栏目,成就了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他以个人色彩鲜明的新闻观察员角色,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为观众呈现最质朴的新闻,“告诉观众看新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他青年时炙热的愤世嫉俗与理想,被现实中和,而又在现实中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白岩松正在变得更加宽容并且有效,成为当下中国新闻界的符号。
选择了新闻,白岩松便未曾偏离方向,只顾风雨兼程。他与中国新闻同在,不肯缺席任何一次重大新闻事件——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第27届奥运会,朱镕基第一次总理招待会,江泽民与克林顿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珠海航展,九八抗洪抢险,澳门回归,新千年跨年,悉尼奥运会,北京申奥,中国加入WTO,伊拉克战争,“连宋”大陆行,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国庆50周年大典,汶川地震,国庆60周年大典……不仅如此,每一次做大型直播的时候,他都会对导播说“当你没有办法的时候,把镜头切给我;如果前面信号断了,你把镜头切给我”,这样下来,他缔造了零秒的神话,赢得了人们的惊叹。2000年,他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8年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此外,他还是“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
然而名利场中,总难料下一步是天堂还是地狱,白岩松从不讳言自己身处的行当是中国最大的 “绞肉机”。他说“新闻从业人员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大流,要做一个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而不是跟随者”;他说“如果做了十四年的主持人,你还无法正确地、放松地去看待别人的评价,就不要再做这行了”;他甚至还说“一个做新闻评论的,如果被所有人喜欢,那是一种悲哀”,2010年《南方周末》采访白岩松时,他坦言,“我已经进入了得罪人的时代”。哪怕是在获得第九届长江韬奋奖时,他也没有激动得难以自持,他的获奖感言如下:“万众欢腾的时候,要学会倾听;一片沉寂时,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这就是白岩松范儿——君子坦荡荡,时刻保持清醒与自知,作为一个新闻人,他太清楚自己必须时刻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稳踩牢。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新闻系的训诫,白岩松从未忘却这一点。哪怕不再是第一线的记者,也辞去了制片人的职务,作为一个纯粹的主持人,他从不照本宣科,坚持自己亲自写讲词,是为了对从自己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他也不用电脑,而要用硬的纸和笔,不然会写得没感觉,有这样硬气与执着的人时刻牢记着“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白岩松新闻梦的背后是中国梦,然而中国梦却并没有想象中宏大抽象,它的起点和归宿都在于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身上,白岩松是其中一个,他用新闻的方式去关怀无数个和他一样有梦想的人,他们是和他一样来自偏远山区的学龄儿童,是寄人篱下却让城市更欣欣向荣的农民工,是在地震中渴望生命曙一光的灾区人民,是每一个平凡而不凡的你我。在总结2009年新闻报道时,他说“按传统新闻语序,因为60年国庆,这理应是个国覆盖一切的年份,然而那一年,因为汶川地震,个人却被媒体放大。我们明白了,国再大,无以覆盖人,我们应该用纪念人的方式来纪念国,好的报道要用人去表达。”他以前强调新闻记者应该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成就感,现在用的是卑微的成就感,过去他在乎声音的力量,现在在乎万千声音中的一个,他明白有时尖叫可以无声,但沉默必须被别人听到。“与民同乐,你就是民的一部分,应该与他们平等姿态舞蹈。永远要关注人,平等地对待人,不能用俯视和仰视的态度,平等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这是白岩松的成熟。
2009年3月,他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了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他以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五个十年为线索,一面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边远小城的绝望孩子最后成长为见证无数重要时刻的新闻人,一面以个人命运为代表折射了四十年中国在被无数个真切实在的梦想推动着进步,幽默凝练的语言,彬彬有礼的态度,赢得了满堂喝彩,让西方人也看到了中国人的梦想和挺立着的尊严。
习惯于用十年来作为人生的分水岭,白岩松十年磨一书,用以提醒自己,拷问自己,也拷问着社会,提醒了每一个人。十年前他痛并快乐着,依然以食指的那句“相信未来”作结。十年后他问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幸福了吗?他还是说:“人要信点什么,虽然你很聪明,你知道你信的东西不一定对,但是逗自己玩也要让自己信点什么。我起码还在信,新闻有助于社会变得更好,哪怕一点点。”
新闻系给了白岩松的学识与理想插上翅膀,他亦饮水思泉,不忘回报。每年至少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空,回来办讲座,似乎有意把在这里燃起的火种继续传播给下一代,点燃更多师弟师妹们的激情与梦想。他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是师弟师妹们的良师益友,他告诉我们“新闻人的责任是对正义的维护,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永远能带着人性的、温润的那种光芒去提供最有质感的内容”,他宽慰我们“难过是成长的开始,对新闻人来说,难过意味着你看到了真相,难过了才想去改变”,他也叮嘱我们“即使生存压力再大,也要守住曾经让你热泪盈眶、师哥师姐传承下来的、让你看到会难过的底线,一定要捍卫有底线的生存,永远都对新闻和新闻人身上肩负的使命充满敬畏。”
2007年初,在白岩松的资助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传播系启动了“子牛杯”社会调查报告征文比赛。面对着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子牛杯”的创立,目的是通过这个活动搭建一个平台,鼓励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关注民生,为将来的新闻传播工作打好基础,“争议需要一句,不做调查,不去找正义的依据,正义对你们来说就只会是荷尔蒙的口号”,白岩松如是说。何为“子牛”?这正寄托着白岩松对下一代的希冀,每一个准新闻人要的就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脚踏实地,要善于发现、勇于思考、勤于创新。三年来,“子牛杯”对促进学生了解社情、贴近民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新闻业务与综合素质等方面,找到了有效的支点。不仅如此,每一届的优秀作品成果还会汇编成书,书中无不显示出年轻的新闻系学生们对重大事件、社会变迁、弱势群体等国计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思考,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研究前沿》丛书之一,在这些调查背后,仿佛可以看到未来的白岩松们。
新闻系是白岩松梦开始的地方,最后他也可能再回到这里。他说等他年老了他很可能要回去教书,做一个让人快乐的老头子。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新闻梦以及背后,白岩松做到了。(作者:蔡佳怡)
(新闻网学生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