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外交家,足迹遍布非洲、欧洲和美洲。
他是翻译家,一生致力于斯瓦希里语的文学翻译。
他是文化交流大使,为中非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一生都坚信“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并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两条真理。
他的人生精彩而丰富,他渴望变化,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
他经历了人生的几次转折,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享受。
他就是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外事局的副局长——蔡临祥。
天道酬勤上大学
他坐在村前的小山包前,望着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走出大山,去上大学!
蔡临祥1945年出生于广东的海丰县,那里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海陆丰根据地,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老区。而所有的革命老区基本都有一个相似点——贫困。海丰也不例外,在蔡临祥的记忆里,他的家乡虽然山清水秀,但是全村人都以务农为生,生活非常艰辛。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蔡临祥坚定了要凭借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他决定:“就是再痛苦,也要把书读好。”每个夜晚,他总是在一盏煤油灯下不断地苦读,煤油灯暗淡的光芒,是他对知识无尽的向往。
因为在高中时自己的文科成绩优异,蔡临祥决定在大学学习外语,而首都北京就是他梦想起飞的地方。
在他的印象中,北京是一个太远太远的地方,但是那里有最好的学校,他在报志愿时选择的所有学校都是北京的外语院校。有同学质疑他的能力,甚至要跟他打赌,说如果他能成功进京读书,就送他一人高的书。蔡临祥最终赢下了这个赌注,当他拿到北京广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要改变了。
在北京广播学院的四年时间里,是他人生第一个其实也是最重要的转折,他从一个广东农村的孩子,来到了首都,接受了最高水平的外语教育。北京的一切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而新鲜,他也曾手足无措过,但是党的政策给了他继续学习的勇气和动力。他感激地说:“我们这批大学生很幸运,正好享受到了党的政策的照顾。我始终如一地感谢党。是共产党给了我一切,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这样穷孩子上学的机会。”
当时每个月他们这些大学生会收到15.5元的生活费,正好够每月的基本开销。吃穿不愁的蔡临祥遇到了来到北京之后的第一个障碍——普通话。以前在广东,老师上课都是讲海丰话的,蔡临祥的普通话完全不过关,但是作为一个以“天道酬勤”为人生坐标的人,他初到北京就开始勤奋练习普通话,并很快可以顺利交流了。
家庭的贫困让他知道自己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这当然不仅仅是指普通话,更重要的专业的学习。
虽然蔡临祥在广播学院的第一个学期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他的成绩并不明显,甚至只能排在倒数几位,这让从小学习优异的蔡临祥无地自容,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斯瓦希里语学好!
至此他开始了自己的苦学生涯。当时广播学院的对面是一片广阔的麦地,麦地里有一棵高大的枣树,为麦地带来点点阴凉。每天,枣树下都会出现一个青年的身影,他手捧英文版和斯瓦希里语版的两本《毛主席语录》,开始一句一句地对照研读,细抠每一句话,直至将每一句话都牢牢刻在脑子中,完全都可以脱口而出了。正是这两本书见证了蔡临祥学习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大学期间,蔡临祥正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在同学们忙于“革命”时,蔡临祥选择了坚持学习。除了两本《毛主席语录》,他还坚持阅读《人民画报》的斯语版,将所有新的用词摘录下来,再仔细研究。即使当时学习斯瓦希里语的资料非常少,蔡临祥还是抓住了他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的资料,一点一点地自学。
蔡临祥在广播学院的刻苦努力,确实给他自己走上今后社会工作打下了坚实了基础,毕竟机会永远都只赐予有准备的人。“天道酬勤”这个信条再次在蔡临祥的工作中体现了出来。当蔡临祥大学毕业后于1970年12月底到外文局毛选翻译室工作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毛泽东选集》,大学两年对《毛主席语录》的钻研,让蔡临祥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毕竟他对那本斯瓦希里语版本的《毛主席语录》早已是烂熟于心,很多用词选择完全是得心应手。
蔡临祥卓越的业务水平让他很快就成为了翻译室的组长,并迅速得到了很多参与大场面的机会。党的九大,他就与各个单位的骨干承担起了翻译各主要文件的任务。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既是他对业务能力的充分肯定,但也让他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毕竟在翻译完成后,那些重要文件就会马上被送到国际广播电台,播到世界各地。这样的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却更加全面地锻炼了蔡临祥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让他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但是,对蔡临祥来说,他绝不仅仅满足于坐在办公室的工作,他更想用自己的语言能力为祖国做更多的实事。
军队锻炼收益多
他以文人的身份来到茫茫非洲,斯瓦希里语的专业水平让他如鱼得水,深入军队让他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他一人担任数职,极大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经过了翻译室的锻炼,蔡临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他被选拔到了总参谋部,并被派往坦桑尼亚的军事训练团,担任团部首席翻译。主要负责我国军训团与坦桑尼亚的国防部的外事工作。
从翻译室到军队,蔡临祥的工作本质虽然都是翻译,但是工作内容可是有了质的变化。在军队中,年轻的蔡临祥再次感到如鱼得水。他年轻,有活力,有冲劲,精力旺盛。他一人在军队里分饰多种角色,秘书、翻译、司机的工作他都能上手,简直就是万金油。大家都知道有事找小蔡。
在军队的日子里,蔡临祥甚至还成为了电影放映员,他给坦桑尼亚的军训团成员放映中国优秀的电影,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等,而蔡临祥就一个人为坦桑尼亚的军人们翻译电影台词。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容,蔡临祥在翻译时花了很多心思,既要反映出电影中的主题和含义,更要让非洲兄弟们感同身受。在播放电影《英雄儿女》时,很多非洲军人都被王成的英勇牺牲感动了。在电影中,王文清劝慰王芳说:“不要难过,你哥哥很光荣,他的牺牲比泰山还重。”蔡临祥考虑到非洲人民并不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于是他灵机一动,将这句话翻译成了“他的牺牲比乞力马扎罗山还重。”乞力马扎罗是非洲第一高峰,在非洲人民的心目中恰恰就如泰山在中国的地位。当蔡临祥充满感情地翻译了这一句后,在场的非洲军人都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成功的翻译让蔡临祥在翻译领域又有了新的体会,他明白了成功的翻译一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这个收获让蔡临祥在今后的翻译生涯中受益匪浅。
非洲的生活和工作不仅仅让蔡临祥的翻译能力和外事能力上了一个台阶,更让他与非洲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意识到非洲人民黑色的皮肤下跳动的是对中国人民的感激和关爱之心。
非洲人民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坦桑尼亚人民自然也不例外。每周六,每个村落都会有舞会,青年男女都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投入到舞会中。月光烂漫,椰影婆娑,一个周六的夜晚蔡临祥开着车想要到村寨里和村民们一起联欢。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他开的奔驰车就在村子附近陷落到了椰林下的沙地里。就在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要去跳舞的村民们正好从村子里出来,每个人都打扮得光鲜亮丽。但是当他们看到一个中国人孤立无援时,纷纷跑了过去,帮忙推车,搬沙,完全没有在意那会让自己的新衣服弄脏。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村民的帮助下,蔡临祥的车成功脱困。
这次经历让蔡临祥非常感动,他这才真正认识到中国在非洲人民心中的地位。在他们看来中,中国人是来帮助他们的,他们感激中国人,也愿意用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中国人。中非人民的友谊就是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出来的,这才是驳斥中国对非洲“新殖民主义”的最好证据。
虽然蔡临祥早已意识到在非洲的工作绝对不会容易,但是当他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之后,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也让自己的心理素质达到了新的层面。
作为兼职司机,蔡临祥经常拉着军训团的官员往来于不同的城市,汽车总是需要翻越崇山峻岭,经过悬崖峭壁。每当望着翻滚到悬崖下的各种车辆,蔡临祥的手反而更稳了,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了解自己承担的使命,在压力下他反而能够更好地爆发出自己的能力。
如果说沿着悬崖开车已经够让人提心吊胆,那么惊险地空中死里逃生足以让蔡临祥一生难忘。当时坦桑尼亚南部的一个军事训练所,一名非洲士兵到森林里捕猎,但是所用炸药提前引爆,将该名士兵的手炸飞了。因为我国驻坦桑尼亚的铁路医院医疗水平最高,作为首席翻译的蔡临祥与医疗队成员搭乘加拿大的驯鹿军用飞机,从达累斯萨拉姆飞往出事地点。但是不幸遭遇了特大暴雨。非洲的倾盆大雨是我们生活在温带的人难以象想的,即使是白天,能见度也基本为零。雨水将地面上的所有标志线都掩盖了,一棵棵椰子树下仿佛洪水弥漫。飞机在出事地点机场的上方盘旋了3个多小时,却完全找不到降落的地方,不得已只能重新飞回达累斯萨拉姆。但是因为盘旋时间过长,飞机上的油很快就耗尽了。在靠近达累斯萨拉姆时,飞机的发动机熄灭,开始下落,甚至都可以碰到椰子树的叶子了,就在大家都以为要坠机时,发动机突然重新开始工作,最后甚至撑到了达累斯萨拉姆军用机场。飞机下落的那一刻,发动机彻底罢工。所有人都汗湿衣背。只有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人才更会了解生命的可贵,才更会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天,不浪费分分秒秒,让生命活的更有意义,蔡临祥在今后的人生中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非洲的生活和工作不仅仅让蔡临祥的翻译能力上了一个台阶,更让他在外交上得到了新的锻炼机会。两年的时间,让他了解了军队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如何运作的,知道了如何与非洲人民打交道,并爱上了非洲这块美丽的土地和非洲人民这群善良的族群。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为南部非洲的解放贡献了多大的力量,也更能在后来的外事工作中理解中非的友好关系。
弃武从文争分秒
他热爱非洲的传统文化,渴望更多地了解这块奇妙的大陆。他将自己的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斯瓦希里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除了一本本译著,他更得到了心灵的满足。
从军事训练团回国后,蔡临祥回到了外文出版社,但是很快他又再次回到了非洲这片热土。当时文化部要在坦桑尼亚建文化处,想到去外文出版社调人。业务出众又有在非洲工作的经历,蔡临祥毫不意外地被选拔了出来,他成为了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文化处的二等秘书。
在文化处的工作与军事训练团截然不同,这次蔡临祥全面接触到了坦桑尼亚的文化和艺术,他成为了中坦文化交流的桥梁。
做文化工作期间,蔡临祥再次庆幸自己曾经的经历让他受益良多。大学专业是斯瓦希里语,让他可以与坦桑尼亚本地人民在语言上零距离;在军事训练团的两年时间,让他基本上了解了坦桑尼亚的各种情况,尤其是对于当地土话、习语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他已经完全可以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了。他愿意与非洲的普通老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
做了文化工作,蔡临祥有了大把机会去接触坦桑尼亚的文学、话剧、舞蹈以及传统习俗。当时,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国际文艺栏目想要采访报道坦桑尼亚各部族的舞蹈和音乐,蔡临祥跟着摄制组走上了探索坦桑尼亚传统艺术的道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50多个部族,(坦桑尼亚全国有120多个部族)见识到各种奇妙但是充满力与美的非洲舞蹈和音乐,让蔡临祥对坦桑尼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奇妙的非洲国家已经在蔡临祥生命中占有了重要地位。而以斯瓦希里语写成的文学作品成为了蔡临祥新的精神寄托。
蔡临祥与坦桑尼亚作协主席经常在一起交流两国的文化作品,互相介绍本国值得骄傲的著作。蔡临祥会讲中国的四大名著,会翻译唐诗宋词,会介绍中国文学演进的历史。在这样的交流中,蔡临祥对坦桑尼亚的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作协主席的推荐下,他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往往是了解这个国家的窗口,坦桑尼亚的文学作品也许没有西方文学那么经典,那么有深度,但反映出的都是作家对这个国家的思考和感受。其实阅读文学著作也是了解坦桑尼亚人民思想以及文化的一种方式。蔡临祥最早接触的是坦桑尼亚的学院派文学,那些作品往往立意高远,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出发,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操。蔡临祥被这样的作品所感动,并萌生了要将这些优秀的斯瓦希里语作品介绍给中国人民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了自己持之以恒的翻译工作。
在浩如烟海的坦桑尼亚文学中如何选择翻译的作品是摆在蔡临祥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我最看重的还是一个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立意高远、主题健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他表示:“之后才会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家的文采。我在选择作品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看和中国人民的接近性。我翻译的一本作品《沉沦》在故事情节上和老舍的《月牙》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相信中国的读者会从这种熟悉感中找到共鸣。虽然也许好的文学作品是没有国界的,但我还是希望我带给中国读者的作品能真正让他们欣赏和喜欢。”
作为文化处的工作人员,蔡临祥平时的工作其实很忙碌。当他决定自己要从事文学作品翻译工作时,其实就已经意识到这会是艰苦而持久的工作,但是他知道自己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在使馆的每个夜晚,当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围坐在电视前看朝鲜电视剧时,蔡临祥则默默地在办公室从事自己的翻译工作。有时候参赞、大使等官员路过他伏案翻译的办公室,也要对他竖起大拇指。蔡临祥说:“白天辛苦的工作,谁不想要在晚上轻松一下,但是我觉得看电视剧实在太浪费时间了。当我看到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能想到的就是要尽己所能将之传播出去。”
“天道酬勤”的信条再次在蔡临祥的人生中发挥了作用。他在四年的时间里翻译了《大河两岸》、《未开的玫瑰花》等6部完整的小说。回国后都顺利出版了,一些当时没有完成的也在回国后进行了完善和整理,陆续出版。
每当谈起非洲,蔡临祥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非洲人民及其传统文化的赞美之辞。他表示:“这都是源于我作为外交官和文化使者在非洲工作多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虽已事隔多年,但黑色朋友纯朴友好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每每回忆起在非洲的日子,心情总是难以平静,脑海里的非洲一草一木总是情。”
有志者事竟成,走遍全世界
他热爱挑战,渴望改变,他始终梦想走遍世界。他为自己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作为外交官,他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留下了自己足迹
从大学开始学习斯瓦希里语,蔡临祥的人生始终与非洲紧紧相连,他热爱这大陆。但是他是一个热爱挑战的人,在熟悉了非洲一切之后,他渴望改变,他希望能到世界的其他角落走一走看一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依旧是他不懈的追求。
既然有了目标,信奉有志者事竟成的蔡临祥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在人民大会堂看到了外交官的风采,他直接找到了人大外事局的领导,毛遂自荐,希望从事与欧洲有关的外交工作。在非洲多年的锻炼让蔡临祥有了丰富的对外工作经验,他顺利地来到了全国人大外事局。从1989-2004年,15年间蔡临祥一直在负责全国人大与欧洲各国议会的交往,他的足迹遍布欧洲各国,而在2004年之后,渴望变化的蔡临祥再次换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他开始负责全国人大与美大(美洲和大洋洲)地区的外事工作。
到了全国人大之后,外事工作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是这对斯瓦希里语专业的蔡临祥来说并不是问题。从高中开始,他就喜欢英语,尤其喜欢说。他表示:“学英语就是要多说,不能怕说错。要刻苦,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说不好的。其实说得越多,说得也就越顺。”凭着这样的学习精神,蔡临祥的英语一直都学得很好。在大学期间,他又仔细研读了《毛主席语录》的英文版,英语能力是在持续提高的。而到了坦桑尼亚,除了与当地人打交道,还要与很多外国人交往,英语的必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了。蔡临祥也就一直都在坚持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来到全国人大后,往来的各种文件基本都是用英语完成,他完全没有感到生疏,多年的不断学习让他可以自如地用英语处理各种问题。外交工作的谨慎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蔡临祥能在这个岗位上表现出色,都是与他多年的积累和学习分不开的。对于他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旅程,一刻都放松不得。在分管美大地区之后,中美关系一直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方面,毕竟中美关系始终是我国对外关系的焦点所在,特别是跨入21世纪之后,中美关系更加表现得复杂而关键。2001年,全国人大邀请当时的美国参议长特德·史蒂文斯(Ted Stevens),史蒂文斯在美国国内一直是以反华言论出名的,他对中国带有明显的偏见。为了扭转他的态度,为他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全国人大对其进行了这次邀请,这成为了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参议长的第一次访华。蔡临祥负责主要的准备和接待工作,责任重大。
会谈中,中方与史蒂文斯进行了友好地交流,回顾了乒乓外交的成果,以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直接传达了中方对美国的友好态度,让史蒂文斯对中国有了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就在这次访问将要结束的时候,史蒂文斯的一个举动让蔡临祥深受感动。
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所有的既定访问活动都已经结束,史蒂文斯一行就要搭乘第二天的班机回美国了。放松下来的蔡临祥突然接到美方的电话,表示史蒂文斯想要在第二天走之前向毛主席纪念堂献花圈,来表示对我们伟大领袖的尊重和敬仰。具有出色外交敏感的蔡临祥立刻意识到这是美方释放善意的重要信号,马上向上级请示,并开始部署一系列的接待事宜。毕竟是美国参议长到毛主席纪念堂,整个天安门都要清场,这是巨大的布置工作。忙碌了一夜,第二天,当史蒂文斯的车队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时,天安门广场已经空空荡荡,营造出一派肃穆庄重的气氛。在敬献过花圈后,史蒂文斯又特意问蔡临祥,按照中国礼仪还应该做些什么表达他的敬仰之情时,蔡临祥告诉他可以向毛泽东主席的遗体三鞠躬。史蒂文斯这一举动让蔡临祥真正意识到他们在这次接待中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史蒂文斯回国后也邀请了全国人大的官员们去美国访问,超高规格的接待让蔡临祥充分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沿途的美丽风景总是会让人想要驻足细看,每一段停留都是一个选择,每一个岔道都是另一段人生。因此,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每一个转折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蔡临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迎来的每一个转折都至关重要,他找到了自己理想的人生,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如今回头遥望自己走过的道路,他依旧无比感谢广播学院为他展开的崭新平台。母校是他汲取知识的源泉,为他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情地表示:“看到清华百年校庆,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回归母校,我也很想再回学校看看。感谢母校,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我将一生不忘。”(作者:李硕)
(新闻网学生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