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一所大学都像北航这样,有一座展览不断的艺术馆,让那些异彩纷呈的艺术品,激发莘莘学子的创造灵感,静静地伴随同学们心灵的成长,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夙愿,也许才不会是句空话。”这是2012年5月5日,一名社会观众在北航艺术馆观看“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优秀作品年展”后,写下的留言。此时,还有十天,北航艺术馆即将迎来她落成六周年的生日。
六年来,通过将高雅艺术引入校园,北航艺术馆以“灵感需要空间、想象插上翅膀”为主旨,已连续举办近120场高品位的展览——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展、中国美术馆馆藏国画经典、世界艺术大师达利、毕加索、希施金作品展……吸引了超过百万人次的校内外观众,被媒体誉为“中国高校最有影响力的公益性公共艺术传播空间”。
可以说,艺术及大学公共艺术的传播,是大学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对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对于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大学人个体人格健全和生命活力的张扬,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大学办学,实质是通过大学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内化”于大学人个体,并通过富有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创造不断推动大学的延续和发展。应当看到,大学教育不仅包括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还包括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情操更加高尚、灵感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人格更加健全的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大学文化育人的过程,则表现为一系列有意识的大学教育实践行为,使大学人对本身特有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进行“内化”、“主体化”,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文化育人特征。
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公共艺术传播即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模式之一,是通过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艺术展览活动,开展的美育实践行为和手段,它是大学文化传播的“高能带”和“新元素”。“高”体现于艺术本身的巨大魅力和传播效应,“新”则因为它过去不受重视或往往容易被忽视。高品位、多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展览是提高大学人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师生,特别是启发大学生的创新灵感、发掘大学生的艺术天赋、活跃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大学公共艺术传播文化育人之“内化”、“美化”人的效果。
实际上,艺术在大学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都十分重视大学公共艺术传播和人文艺术氛围的建设,设有专门的艺术馆、美术馆或艺术博物馆。它们在办馆理念、思路与实质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作为以研究、教育、收藏、赏析艺术和传播艺术为目的的非盈利性组织机构,它们秉承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的宗旨,坚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科技展览及学术活动,广泛开展人文艺术素养教育,致力于为大学人及社会公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其作用与效果已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
评判一座大学艺术馆成功与否的标准,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其举办展览的艺术品质和影响力,以及如何在持续性的展览策划和举办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术追求与鲜明风格。六年来,北航艺术馆经历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惟有通过持续举办展览来拓展和发挥艺术馆的“造血”功能,不断扩大自身影响、赢得更多的支持。因而成立伊始,北航艺术馆就确立了以展览为核心的工作模式,组织构架、运行条件与管理制度、策划执行与学术保障等环节,都围绕举办高水平的展览这个核心来构建,逐渐形成了以自主策划举办“双年展”为核心,以策划举办常规展、邀请展和申请展三类形式为板块的良性运作机制,涵养和积淀了浓郁的大学公共艺术传播文化场。
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太需要艺术的滋养了。正如吴冠中先生生前曾在北航艺术馆举办个展时所说:“这才是大学,这才是美育,中国的大学早就应该这样了。”大学艺术馆的价值,就在于其举办的每一次展览,以及这些展览所累积而成的“文化场”。如果说,大学艺术馆是大学文化土壤中播种的一粒发芽、开花的种子,那么,它应该以公共艺术传播为手段,展示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关注,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社会与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