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博览

西方媒体海外传播网络建设的新趋势

西方媒体国际传播网络建设的现状

1.西方通讯社海外传播网络布局调整,形态转变,功能强化。美联社加大了拉美地区的经营力度,在欧洲等英语国家有所压缩;法新社积极推进“小语种战略”,把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纳入战略目标;彭博社在多个国家扩张迅猛,不断蚕食路透社的业务市场。路透社在海外网络的职能不断拓展,已经从单一的新闻信息采集站点转变为具有海外营销、技术支撑、用户服务、新媒体终端建设等多种职能的混合型实体机构。

2.报刊媒体海外网络层级分化,优胜劣汰,强者愈强。大量地方性报刊在集团化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裁掉花费巨大的海外机构和驻外记者,转而共享集团提供的海外传播网络。以美国论坛报集团为例,其下属的7家地方性报纸两年内先后关闭海外记者站,转而使用《洛杉矶时报》的海外新闻采集传播网络。同时,少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强势报刊依然拥有完整而强大的海外网络,成为其他媒体高度依赖的对象。英国《金融时报》通过在多国开办本地网站,持续拓展海外网络。《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也借助多个地区性编辑中心不断扩大海外传播网络。

3.广播电视面向世界播出的频道数量增多覆盖扩大,但全球性传播网络数量有限。面向世界播出的广播电视台和新闻频道飞速增加,由2000年的5家上升到2010年的9家电视台共26个频道和版本。不过,构建覆盖全球的电视网络依然受到法律准入、财力要求、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公司、半岛电视台等少数电视媒体构建起了具有较大国际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海外传播网络。在传统优势地区之外,绝大多数电视台仍然只能通过交换和合作获取国际新闻资源或者实现节目落地。

4.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型海外网络成国际新闻流动的新渠道。这类网络以互联网为传输平台,把全球各地的个人记者甚至专业人士编织成国际传播网。由于没有专门的驻外实体机构,也不一定有专职的新闻采集人员,这类网络具有虚拟、临时、松散的特征。其中,美国新闻网站“现场报道”、博客社区“环球之声”最有代表性,每天通过互联网在不同国家间交换大量地方新闻、现场图片和视频节目。

西方媒体国际传播网络建设的新趋势

1.从组织机构来看,实体性驻外机构总量减少,本土外派记者压缩,但外围信息采集网络数量不断扩张,功能更加健全。西方媒体海外新闻信息机构和驻外记者的数量近年来都在大幅削减。另一方面,由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签约摄影师、新闻线人等各种形式的非正式员工组成的外围网络正在成为西方媒体最重要的海外新闻采集力量之一。以法新社为例,非全职摄影报道员遍布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超过1000人,为全职摄影报道记者的2.86倍,发稿量占该社全部图片发稿量的三分之一强。

2.从发展战略来看,多语种建设理念出现分歧,走向全球化与地方化两个极端;数字化转型成为契机,抢占海外新媒体终端成为共识。多语种建设一度是西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共同理念,不过,近年来这一思路出现了明显分歧。美国之音和英国广播公司先后停播了包括汉语在内的多个语种广播。美联社也裁减了荷兰语、德语等语言专线,并试图裁减法语专线,明确提出今后的发展重点是英语这一“全球性”语言。与此相反,法新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小语种战略”,在保持原有发稿语种的基础上,与当地媒体合作推出了印尼语、乌尔都语等小语种新闻线路,还计划在今年推出泰国语、缅甸语新闻线路。

与语言能力建设出现分野不同,借数字化转型之机抢占海外新媒体终端成为西方媒体的共识。英国《金融时报》等报刊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建设本土化新闻网站,驻外实体机构得到强化。法新社在多个海外市场大力推进高清数字电视新闻,并在这一全新的国际传播领域取得先机。此外,西方媒体还积极进入各国的手持阅读器、移动媒体平台等新的传播终端,构建新型国际传播网络。

3.从操作手段来看,网络建设的本土化程度大幅提高,同对象国的融合更加全面彻底,媒体产品生产销售针对性更强。西方媒体的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程度大幅提高,新闻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了区域化、对象化、定制化。由于淡化了外来身份,这些媒体有效地规避了许多本地法律障碍,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融入了对象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就绕开我国市场准入政策限制,通过“低调渗透、待机发展”的战略,以收购、合作的方式控制了大量与电视内容无关的技术和服务类网络,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稳定用户,为下一步建设内容制播平台打下基础。

4.从互动关系来看,海外网络间的业务合作与信息交换更加频繁、联系互动更加紧密,海外网络集群化发展成为趋势。互联网和通讯技术把基于不同地域、不同语种和不同受众群的传播网络勾连起来,形成大型国际传播网络集群。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传统强势媒体依托历史优势,通过合作、交换、并购等方式整合大量区域性传播资源,分别成为各自传播网络集群的核心。美联社与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地方强势媒体集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交换地方新闻内容并对接传输信号系统,构建起以美联手机新闻为核心的、覆盖整个美洲的手机新闻传播网络。美国有线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和半岛电视台也分别在全球各地笼络了众多的地方新闻供应商,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电视新闻传播体系。

对我国媒体海外传播网络建设的启示

1.转变思想观念,更加重视人员本土化工作,充分调动外籍雇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国一些媒体对外籍雇员招聘、使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外籍雇员的定位还十分保守。改变这种状况,媒体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创新手段。首先要淡化“内外有别”的观念,消除对外籍员工的“戒备”和“歧视”心态。在保证政治安全和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更加大胆地使用外籍雇员;适当增加优秀雇员权限,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可让优秀外籍雇员担任更高职务。其次,要通过各种措施,为雇员创造尽可能宽松的工作环境。为优秀雇员提供跨国流动的工作机会,开辟雇员事业上升空间和途径;消除雇员打零工、打短工的思想,增强归属感。此外,还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体系,优胜劣汰,科学合理使用外籍雇员。

2.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立足国际舆论发源地,以新媒体为抓手实现追赶和超越。目前,我国媒体在亚非拉地区的网络建设已取得一些突破,具备一定局部优势,但在欧洲和北美这两个主要的全球舆论发源地,力量还十分薄弱。要扭转这种“倒挂”状况,一方面需要在欧美地区加大资金投入,招聘优秀雇员,改进管理制度,创新报道手法,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打造传媒公信力。另一方面,我国媒体还要抓住传媒技术升级换代的契机,迅速进入这两个地区的新媒体终端。

3.合理调整全球布局,核心站点与外围组织互补,自建渠道与整合资源并重。西方媒体对海外传播网络的调整总体来看“有关闭、有保留、有建设”,虚实结合,新旧结合。我国媒体也应借鉴这种做法,在新闻热点地区、重点城市投入重金和人力,建设先进的实体机构;而在非热点国家和地区,则大力发展报道员、线人、临时雇员等松散的外围组织。核心站点与外围组织紧密配合、互为补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为全面的全球新闻网络覆盖。与此同时,我国媒体还应该重视和加强同海外媒体的合作,注意整合当地新闻媒体的传播网络资源,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增强海外传播实力。

4.丰富完善传播渠道,增建扩建自有媒体终端,建立健全海外营销体系。我们必须走出“重生产轻销售”的窠臼。一方面狠抓海外自有媒体终端建设,增建扩建传播平台,丰富直接渠道;另一方面狠抓海外营销体系建设,扩充队伍,提高素质,创新手法,打通连接海外受众的间接渠道。只有构建起从新闻采集、产品加工到营销落地的完整产业链条,我国媒体才能摆脱“空转”状态,真正影响海外主流媒体、主流机构、主流社会,掌握舆论主动权。

(作者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ZD012)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