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博览

在"走转改"中激活会议新闻的活力

在"走转改"中激活会议新闻的活力

——2012全国两会几家中央媒体报道观察

2012年全国两会是本届政府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两会,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政治会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而信息的传播手段也正在完成从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的转换,处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和传播时代的媒体,如何在两会中引领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又如何把握两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外宣时机?成为今年两会报道所必须肩负的职责。于是,中央媒体和各大报纷纷将“走转改”精神延伸到两会报道中去,为两会报道开辟了新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经验,可圈可点。

走基层,在两会中发出基层的声音

“满腔热血进两院,执法为民树信念。矛盾纠纷是风口,理解两院是关键。”3月12日下午,审议两高报告时,章联生代表的打油诗让会场一时热闹起来。

——选自新华社3月13日在“两会基层声音”栏目中播发的稿件《章联生代表:“打油诗”里履职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有鲜活的经验,基层有解决的办法。今年两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发出来自一线的声音,让基层代表委员情真意切的鼓与呼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成为中央媒体和大报倾力打造的重点。

“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深度报道栏目‘人民观察’推出了‘走基层 说变化’特别报道。比如《生活每天都在变》记录了四个普通家庭的民生账本,这些账本,见证了生活的点滴变化,也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期待,并让代表委员对此进行点评。为此,两会之前专门制定策划方案,派出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城市社区、寻常人家,寻访在一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倾听履职故事,分享履职感悟;走访基层干部群众,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感触梦想与期待。这些从生活中采来的鲜活故事,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充分体现了‘走转改’的精神和思路。”《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说。

为此,《人民日报》两会期间在1版开设了“一线代表委员议国是”栏目,集中反映基层声音,让基层代表委员在此亮相。特刊7版开设“履职档案”栏目,集中报道代表委员、特别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近年来尤其是近一年间的履职作为,反映其履职为民的风采。

新华社则以“基层”当家,整合栏目资源,在原有品牌栏目的基础上增加“基层声音”,让重点栏目和新设栏目形成合力,营造报道感染力。

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陈芸介绍:“与去年相比,‘两会新华视点’的创新体现在突出民生主题,首推‘基层声音’子栏目。按‘基层和需求’定位,强调将基层代表、会议现场、议案提案、记者行踪、会外呼声等多种“贴近性”元素写进报道。如《“校车安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基层代表委员“支招”校车安全三大难题》等稿,通过代表委员、社会各界对焦点问题的充分表达,既体现民主氛围,也开阔了公众视野,社会反响好,也受到代表委员好评。”

同时,新华社今年新开设的“两会基层之声”栏目,用代表委员言之有物的话语,充分表达了民意。栏目共播发稿件40条,掀起了清新的民主之风。类似,“两会新闻人物”栏目,突出新闻性和贴近性,播发了一批生动的两会人物速写;“两会特稿”也增加了子栏目“两会特稿·热点观察”,将报道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代表和会外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上。陈芸说:“今年两会,从用户反馈来看,称新华社的重点栏目和创新栏目与百姓的关注点契合得很好,分析细致透彻,观点富于洞见,体现了新华社在深度报道和贴近报道上的特长。用《新华每日电讯》编辑的话来说,就是稿子好用了。”

《光明日报》在头版开设了“基层代表委员声音”栏目,采取同一主题集纳刊出的形式,也有分散表述。在写作上,要求用基层视角看身边事,用百姓语言写家国情,要言之有物,鲜活可读。“这个栏目的开设就是要开宗明义地对基层声音给予高度重视,选择来自最基层的代表和委员,特别是要反映来自知识界一线知识分子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把他们对民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言献策醒目地报道出来,搭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沈卫星坦言。

沈卫星说,山东济南读者王皇给《光明日报》来电表示,《光明日报》开设的两会基层报道,如3月5日的报道《我的建议带着农民工的体温》,对广大农民工的实际问题相当了解,提出的议案切实关注底层民生问题。这组报道实现了“我家小事和国家大计相连接”,我们读者非常喜欢。”

【点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基层,走到了两会,走进了代表委员,编辑记者们以实际行动探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谛。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不同时期的问题交错于当下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栏目和报道,用基层的声音揪住受众的心,一起思考,一起分担,鲜明而负责地回应了时代的关切。

转作风,在两会中掀起捕捉新闻“活鱼”的浪潮

我们发现,由于两会均在大城市,在宾馆和会议室中进行,这就容易流于空泛和惯常性,最近网上流传有关评论两会报道千篇一律的段子,的确让媒体人有很强的刺痛感。两会报道的确到了需要深刻反省和改观的时候了。

——《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 沈卫星

“两会召开前,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张宿堂就明确提出,今年要把‘走转改’精神延伸到两会报道中去,抓作风,改文风,调结构,压篇幅,记者报道的重点要放在会议现场,鼓励记者采写生动鲜活的新闻。”陈芸介绍。

“我们有一个年轻的记者叫林晖,第一次上两会,大会小会听了近10场,写出了《“财政部的同志,我先请教一个问题”》《“这事儿管好了,绝大多数人都高兴!”——一场关于“三公消费”的热烈讨论》等5篇‘两会第一现场’的稿件,将人大代表审议、讨论乃至争执的场面真实传达给了读者,这样的报道不听会是写不出来的,媒体评价让百姓实现了与两会的零距离。”陈芸高兴地说:“这次国内部一大批年轻记者上会,在听会、抓新闻中,我们收获了队伍的成长。”

《人民日报》则在版面、栏目设置和报道安排上充分体现“会内会外互动”,转变采编作风,力求将最鲜活的东西及时与受众分享。例如特刊8版以“会内会外”为主题,头条设“热点对对碰”栏目,以编辑主持、记者采写的形式,就当日热点话题,约请代表、委员和会外的网友、专家等展开对话。从3月5日开始连续刊登《代表委员如何接地气》《民意怎样写进报告》《开放日如何开放》等热点对话,引发了受众参与的热情。曹焕荣说:“我们对上会记者一再强调,要强化抢抓新闻意识,重要新闻不能遗漏;要打有准备之战,熟悉每个代表委员背景身份,认真听会,深入采访,有针对性地提问。”

“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青年报》的定位,因此在今年两会中,该报要求采编用事实说话,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作风、文风。要求记者深入到群众之中,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将群众听得懂的故事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多一些短话、新话、实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杜涌涛说:“编委会高度重视今年的两会报道,报道组成员全部由‘走转改’优秀采编人员担任。其中多名记者在‘走转改’工作中获得总编辑表扬。两会上,我们仍然坚持避免‘他说、他说、他又说’的听会,让记者启动所有的感官,带着群众的疑问和意愿,客观记录一年一度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历史时刻。”

而针对沈卫星接受笔者采访时提出的两会新闻报道要改观的意见,笔者追踪了《光明日报》在两会期间开设的相关两会栏目,看到很多网民在光明网上留言称赞该报的两会报道,光明网网民“老板abc”在评论中说:“《光明日报》在两会报道中延续“走转改”活动的好作风,标题鲜活,文风清新,如《新医改奋力渡“深水”》《66件议案建议架起“连心桥”》。网民“sunbird”说:“《光明日报》在关注两会的同时,仍然刊发《走基层·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等栏目的报道。记者深入大山、农村偏远地区,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报道基层群众对两会的热烈反响,有场景、有细节、有故事,读来颇有韵味。”

【点评】会议新闻的枯燥、冗长总让受众浸泡于文字的汪洋,费力“前行”。而今年两会,因为记者践行了“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的新闻理念,诞生的一篇篇“小清新”,让受众对两会热度高涨,形成了围观与民意的链式反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对“走转改”做出批示,指出“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

改文风,为受众打开通往两会的“门”

(说难)人民网网民“模范”:“很多化工厂在夜间偷排污染气体和污水。村里人宁可富得慢一点也不要灰色的天、污染的空气和臭臭的河水。”

(求解)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代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生态环保多渠道投资机制,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保,使这项事业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选自《人民日报》3月7日“一语中的”栏目中播发的稿件《防止污染转向农村》

今年两会,新华社开辟了四个新的栏目:“两会第一现场”“两会快递”“两会基层声音”和“两会新闻人物”。目的就是要改文风,创新报道思路,提出了“看现场、讲实话、刹长风、增影响”的报道要求。陈芸介绍,“‘转变增长方式’是今年两会报道国内部的最大亮点,部领导提前一个月就提出了调结构、压篇幅,适当降低数量、全面提升质量;临战前细化为将一般性稿件发稿降低至少一成、将稿件的篇幅至少压缩15%的具体指标,明确‘大路货’要更多的让位于‘现场新闻’和‘硬新闻’。”

于是,一批快短鲜活,标题新颖却立意深刻的稿件出现在受众面前,《说说“邮政绿”的心里话》《研究生为什么还像“长不大的孩子”?——听代表委员热议情商教育》《“证人”的“研讨”》等等,很快成为采用率颇高的稿件。“我们不像其他的媒体有终端,我们是靠市场检验的。”陈芸说,“及时反映部委对社会热点的回应,政协委员呼吁关注儿童滥用抗生素等等的独家报道,而广电总局电影局领导支持电影票价降价仅400多字的稿件,都赢得了用户‘鲜活新风扑面来’的高度评价。”

同样,《人民日报》在其两会特刊6版开设了互动栏目“对话”,选择切口小、很具体的公众关注的两会民主政治话题,由记者约请会内会外两位嘉宾进行多角度的对话。曹焕荣特别向笔者推荐了3月7日《社会管理创新在提速》的4篇报道、1篇评论,多角度关注、热议、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对话”栏目刊登《提升社会管理“微素养”》,由人大代表和场外专家参与,会内会外共同探讨提升微博素养、提高网络问政质量。“我们提出,在坚持‘紧扣主题、紧跟议程、紧盯现场’的同时,做到‘两个突出’。突出新闻,更多从两会新闻发布会及两会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提案议案中抓取新闻,在版面和栏目突出处理;突出基层,用更多版面反映基层代表委员,特别是来自一线的代表的参政议政情况。同时,两会报道要体现会内会外互动。”曹焕荣说。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在两会特刊的第二版用专版形式,以“民生”为主题,刊发了一批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关注民生的两会专稿。沈卫星介绍,“在这个专版上,开设了‘热点民生’‘提问代表委员’‘提案议案追踪’‘数字解读’等专栏。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医药卫生、人才、维护社会正义等领域,今年尤其注意增加关注小微企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以及司法改革等内容。写作方式上,以讲故事或从社会现象切入,要求写法生动。”

而《中国青年报》则依托强势“青年”品牌,将两会特刊定名为《春之声(凝聚共识 深化改革)》。杜涌涛说,“我们希望特刊发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特色,用《春之声·互动》版,集中反映会内会外的互动,展现十二五开局年,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内设“两会直播室”“微政见”等栏目,记者代表群众,与他们的代言人面对面交流;《春之声·聚焦》版就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以及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进行深入报道。内设“家·国”、“两会调查·青年态度”等栏目,寻找国事与家事的结合点,拉近两会与读者的距离。”

【点评】《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沈卫星在接受采访时,曾对新华社两会稿件给予这样的评价:“事关民生的问题性、话题性新闻,新华社做得比较好,短小、精悍、鲜活、针对性现场感强,反映的问题是生活中普遍但又是较容易解决的,有很多稿件看了以后很解气,是读者喜闻乐见、新闻媒体喜欢采用的两会新闻。”世人皆知“官话累人,官腔雷人,套话烦人,假话坑人”,说者不以为意,听者嗤之以鼻。改变媒体说话方式,可以说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已经令媒体人进一步尝到了“甜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