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人民网官方微博的一条博文引出数千次转发:“微博女王”姚晨让人民日报人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一位年轻编辑在社内培训时举出姚晨粉丝1955万的事例,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微博女王”让《人民日报》有了危机感。
社交媒体指数型扩散的传播方式,给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4月26日在复旦说: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
一个是国内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权威性最高的党报,一个是人气最高、粉丝最多、传播最广的个人微博。人民日报作为纸媒,是属于传统媒体,微博作为最近几年兴起的“自媒体”,是新兴的媒体形式,如果从各自的受众群来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又不是完全类似,应该区分来看,笔者认为,从两个媒体的构成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群特点等几个方面来看,“微博女王”姚晨非但不是人民日报的“对手”,而且还弥补了党报等传统媒体互动不够、传播不及时的特点,尤其是在互动方面,微博更是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从媒体的构成来看,人民日报社作为党的机关报社,是党的喉舌,具有强大的新闻采编实力,在新闻的采访编辑方面具有个人“自媒体”完全没法比拟的优势。而姚晨的个人微博很多时候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姚晨个人的一些生活感悟或者从别人的微博上转发的一些新闻,新闻内容的严谨性不能和人民日报相比,很多转发的微博在真实性方面可能连姚晨本人也未必能亲自求证,因此作为新闻的生命底线——真实性这方面,个人微博的力量还是太弱小。
其次是从传播方式来看,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发行量超过280万份,这个数字在纸媒式微的当下来说,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从机关报纸对党政机关的覆盖面来说,基本上这个数字可以涵盖全国所有的乡镇以上党政机关。而姚晨的个人微博虽然说粉丝一千多万,但是其中的“不活跃用户”,也就是所谓的“僵尸粉”有多少,恐怕难以统计,但是肯定会有相当比例的存在,IT界的估计一般是二八比例,即“僵尸粉”的数量会占到八成。
最后从受众群来看,姚晨的草根风格也恰恰极好的诠释了她的微博的定位:保持个人真性情,让粉丝有互动交流平台。人民日报作为权威党报,自然受众群体都是社会管理精英,而这些人对推进整个社会某项事业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能够看出,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体形式,姚晨微博的草根气息让她具有了极高的人气,而人民日报的严肃面孔和权威地位也让很多人对之生出诸多误解,但不管怎样,获得受众认可,反映百姓心声,还原新闻真实,这是一个媒介或者媒体单位生存的最终法宝,没有新闻真实的底线,无论是个人微博还是传统媒体,都会失去信任,而没有信任,就谈不上谁是谁的“对手”。
不同声音
其实,张社长的表述有机械数字论的问题。且不谈传说中的僵尸粉,在线的、不在线的,爱看的、爱看不看的,这么一算,“@姚晨”的“1955万”里的有效直接受众,恐怕得打个“粉碎性骨折”。
不过尽管数字上有不精准,但张社长的“对手论”在思路上是很鲜活的。而且“@人民网”把这条新闻的微博给置顶了,大有“大伙议一议”的雅兴。
《人民日报》把姚晨当对手?不少人都觉得姚大嘴躺着中枪了。这对比不对等啊。姚晨姑娘从《武林外传》的郭芙蓉开始被大家认识,后来微博上粉丝众多,有影响力了,成了积极参与所谓公共事件的公民了,将来升级成“臭公知”也未可知。公民公知都好,她微博上的三言两语,没法和报纸上的长篇大论等量齐观。《人民日报》是不是太瞧得起姚晨了?
当然,《人民日报》的危机感并不来自内容上的PK,而是来自“抢夺眼球”“话语接受”的问题。这正是讨论这场PK最有意义的点。以“@姚晨”为代表的新人物、新声音,虽然“浅”,但贵在“真”,接地气,好玩直白,大伙喜闻乐见。而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专业而优质,但明显在技术上迟缓;更关键的是在心态上,犹如中年人要参加年轻人活蹦乱跳的PARTY,想放开又有固守,拧巴了,相当尴尬。
照着这个趋势,受众要获取资讯、表达意见,兴许会越发觉得有微博上“人名”和“名人”就够了,而越发疏离传统媒体。难道年轻人不是越来越没怎么看报纸了吗?绕回来,这又反映到前面说的粉丝数和发行量的直观对比。
所以媒体之间的确是存在一场竞争的,硝烟看不见,竞争却很激烈。一天就二十四小时,人们接触媒体的时间是有限的,旧派点的广播、报纸,主流点的电视、网络,潮一点的智能手机,媒体形式和接受习惯对受众的争夺,确实是此消彼长式的。
把看似不相干的微博当成自己的竞争者,产生危机感,《人民日报》能有这样的意识,其实已经走在“中年媒体”们之前了。在媒体转型的大时代,“中年媒体”们会如何跳到新媒体的PARTY大舞池,一展身手一竞高下?也许好戏已经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