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第一个办公场所:工字厅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2011年,清华大学迎来百年华诞,现存的建筑仍然有不少记录着其历史上的“第一”。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外校长热议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
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
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围仍不够,许多人安于现状,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此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认为,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各方面瞄准世界一流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要勇于“与高手过招”,要拥有培养“社会领导者”的雄心和目标。
美国芝加哥大学被誉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摇篮,自创校以来从这里走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包括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告诉记者,芝加哥大学崇尚激烈学术论战是高产诺贝尔奖得主的“秘诀”,学生和教师团队始终在“充满挑战性”的氛围中做学术,任何研究成果都必须要经受得起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的论战才能“站得住”。诺贝尔奖得主跟本科生一样,发表任何学术成果也要被质疑、被挑战。
建于1167年的英国牛津大学已培养出以数十位英国首相、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杰出人才。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表示,牛津同样崇尚学术论战,营造并维持“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论战氛围是学校办学精神的灵魂。
汉密尔顿认为,以清华为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追求卓越。世界一流大学要在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文理兼顾等各方面向卓越的标准看齐,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缺少全球化视野
全球化视野是与会大学校长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是他们心目中对世界一流大学普遍的认定标准之一。许多国内大学校长提到,我国大学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学制度和经验,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大学的研究成果和价值观要走出教室和实验室,去影响政策的制定、增加社会财富、让知识传播得更加广泛。在21世纪,只有全球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有效地实现大学创造新知、教育人才、影响国际的三大职能。”汉密尔顿说,“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国际公民,使学生成为国际事务的领导者;要培养能够领导21世纪潮流的人才,一个没有全球化视野的人不可能成为引领时代的人才。”
这位校长说,世界一流大学要做到学术研究的全球化,应广纳国际优秀人才,在一所大学中聘任来自不同国家的顶尖学者,智慧的碰撞将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新发现。他建议,应让大学成为汇聚全球各国学生和学者的平台,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
李建保等多位中国大学校长认为,中国的一流大学在加强全球化视野上做得还很不够。李建保说:“我们的大学在各方面都应该放眼全球,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对他们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责任感教育,让他们关注世界动态,将来解决世界问题。因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为世界的进步和文明作出贡献。”
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多位中国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校长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多位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们的学校都是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沉淀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表示,牛津用了800多年才拥有目前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此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一批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均是历经数百年时间才建成的。
对比中外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数代人锲而不舍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是长期的事业,浮躁、急躁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