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部队准备让气球升空。早期的载人气球不能自由地控制航行,需要地面的人员拖拽。图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法军官兵,不远处也有留着大辫子的中国人好奇地观望。
即将乘着气球升空的摄影师。图中可见气球吊篮的空间勉强只能容下一人,幸好当时已经使用干版摄影法,摄影器材变得比较轻便了,摄影师不用带着几个大盒子组成的照相机上天。
西什库教堂东北角巨大的弹坑。弹坑之上原来是西什库教堂的仁慈堂,义和团通过挖地道埋地雷的方式炸毁了这里。据说这个弹坑有7米多深,直径40多米,可知爆炸威力之巨大。
从崇文门向西拍摄的画面,其中还能分辨出两名联军士兵和一名中国百姓。司古供图
从空中看到的北京城墙。占据画面大部分的是东交民巷和使馆区。照片左上角即崇文门。
从气球上拍摄的北京城西什库教堂一带景象。司古供图
俯瞰琼华岛永安寺白塔。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各国派往中国的部队中,法国远征军的侦察部队还携带了一具氢气球,在北京和天津两地用其进行侦察,并留下十余张航拍照片。这些照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航拍影像。
拍摄航拍照片最多的,是八国联军中法军的一名上尉科蒂特(Curtet)。去年,科蒂特遗留下来的相册在英国被拍卖,其中收录有98张黑白照片,全部都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拍摄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景物。从气球上航拍北京的照片有6张,其它则是城市风光、居民市井等。从他选取的摄影对象看,科蒂特上尉显然对破败的战场不大感冒,引起他浓厚兴趣的,倒是充满了悠久历史气息的中国风貌。
法军中喜欢摄影的人并不只有科蒂特一个。1902年法国出版了一本名为《La Chine A Terre Et En Ballon》(意为“气球下的中国”)的图册,收录了包括科蒂特在内的3名法军下级军官拍摄的272张中国的照片,其中航拍照片有12张,8张拍的是北京城。
法国是世界上较早把气球用于军事目的的国家之一。早在1783年,法军就装备了热气球,此后便在战争中尝试使用。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军动用了一个4具气球组成的军事侦察分队,多次升空帮助法军侦察清军动向。值得一提的是,在1886年,清军也采购过军用侦察气球,但实际上并未认识到这种航空装备在军事侦察上的重大意义,也没有在战争中应用的记录。清廷官员多半是将其当成了一个“玩意儿”。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法军已经普遍采用氢气球,当时法军氢气球容积已经接近300立方米,可以承载一个小型吊篮和一名侦察兵及相应摄影器材。侦察气球升空后,上面的侦察人员可以观测到远处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军队调动和重要目标,为己方的兵力部署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指引本方火炮对目标进行较为精确的射击。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法军上尉科蒂特等“摄影爱好者”们,很快有了乘着氢气球航拍北京的想法。不过,科蒂特等人并没有用文字记录他们的这些气球飞行,现在也更没法了解当时目睹气球升空的国人对这一新鲜事物作何感想,只能试图通过摄影师拍摄的这些照片来还原当时的过程:
科蒂特等人把气球运到西苑(今北海公园)琼华岛东侧,升空后分别向东拍摄了景山,向东南拍摄了紫禁城,向西拍摄了琼华岛白塔;然后热气球由地面人员牵引移至西安门东侧,摄影师又向北拍摄了西什库教堂东北角炸药爆炸后的巨大弹坑,向西拍摄了西什库教堂,向东拍摄了景山、金鳌玉蝀桥和紫禁城,向东南方向拍摄了已经腾出但尚未拆除的旧蚕池口教堂。此外,法军气球还曾在东交民巷法国使馆附近升空,向东南拍摄了使馆区。
第一次空中看北京的,竟是侵略北京的人。这些100多年前的照片,在记录下侵略者胜利姿态的同时,也真实记录了当年北京的旧貌。重温这些照片,让人顿感百年沧桑,唏嘘不已。
文/司古 《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旧影志提供
感谢《地图》杂志大力协助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