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站在推动人类发展和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高度,寻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以人类解放为己任,具有改变世界、变革现实的先进理论,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历史性选择。这种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由此成为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力量源泉。这种理论自觉和自信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价值理想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自觉彰显和坚定信心;体现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指导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正是靠着这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不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
诚然,理论自觉和自信是一个不断超越、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进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今天,我们置身于一个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为背景、既充满机遇又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这需要我们党和我们民族具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定的理论自信,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
要深刻揭示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紧迫性,特别要厘清我们的时代特征对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出的更高要求和紧迫任务
每一时代人类社会改变现状寻求发展的实践都会提出特殊的理论诉求和理论任务,因此,我们在新形势下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必须从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入手。20世纪以降,人类从未遇到过如此飞速发展又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类经历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到航天技术和信息互联网,同时目睹了技术理性背景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核武器的阴云和此起彼伏的恐怖主义、区域性战争、宗教冲突和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人类的物质生存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分享着福利社会、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数字化生存的便利,但又饱受经济大萧条、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困扰;人类经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结束了冷战,开启了竞争而共存条件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又摆脱不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世界体系中“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不平等和对立冲突;经济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价值和制度规范的广泛交流,但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地位和优势,强力输出其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又形成了新形式的霸权主义,破坏着世界的平等交往和文化多样性,等等。
中国的发展显而易见无法摆脱这样的背景和这样的时代境遇,“我们岁月中的每个小时都是和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茨威格语),我们必须在这样复杂的历史条件和全球格局中定位我们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意义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道远。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很弱的时候,文化软实力不会特别地强大;而当一个国家经济腾飞,政治活跃,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支撑,也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真正的综合竞争力。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看起来已经很强大,但是文化软实力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所以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是要打折扣的。因此,虽然中国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赞赏,但是,我们常常从西方听到的却是关于“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的指责。在这种意义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和根基,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正是这种复杂的时代条件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因为,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核心和灵魂。具体说来,我们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和展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如制度的价值影响力、社会的创造力、国民的行为和形象的亲和力等,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和引领。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必须植根于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价值立场和创新成果,洞悉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风云、切中当代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困境、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和历史经验。
只有形成这样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我们才能够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定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
要充分展示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现实可能性,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为更高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发展和时代的状况不仅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出了迫切要求和理论诉求,而且为我们进一步提升理论自觉和自信、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既面临着各种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发展成就为我们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最好的契机;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各种困境,以及中国社会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课题;20世纪各种理论学说和价值观的冲突、交融和交锋,为马克思主义直面当代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完全可能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作出独特的贡献。
我们的理论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是系统的和全面的。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从20世纪初期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和战争年代的一些优秀共产党员,经过延安马列学院的翻译家团队,到新中国中央编译局几代翻译家群体,构筑了薪火相传的百年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为党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最多的国家。这种系统的编译和研究,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源头活水。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于:我们所做的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言片语或某一部著作的编译和评介,而是系统的编译和研究,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功利主义地选取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一种表述,或者教条主义地固守某个结论,能够使我们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真正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法,并用它来分析和解决当代现实问题。因此,我们没有停留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观点和结论,而是卓有成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的实践优势在于,虽然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成就和经验,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当代价值。过去一个世纪,在世界历史风云变幻中,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具有独特性:从一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涣散状态,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成就、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功,她经常在不被世界看好的情况下,创造出引人瞩目、受人尊重的奇迹。在这些成功和奇迹的背后,自然有众多的支撑因素,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思想力量。
因此,尽管人类发展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智慧和文化贡献,但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大的理论创新应当有着特别的自觉和自信:这种理论创新不会是零散的、枝节性的,而是一个既传承着伟大文明古国和古老民族的文化智慧,又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集自己近一个世纪不懈的理论探索及半个多世纪执政经验的优秀政党的“厚积薄发”。对此,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自豪和骄傲,更多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要准确把握新形式下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基本着力点,以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理论升华切实推进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中国的发展和时代的状况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出了迫切要求,并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突破,依旧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加自觉、更加扎实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真正准确地把握增强理论自觉和自信,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的基本着力点。
首先,我们需要坚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社会各阶层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信念,这一点在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善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成就,推动世界和平、反法西斯斗争、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妇女解放、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工作条件等所作的贡献,以及批判资本主义、避免人类因资本失控的、疯狂的扩张而走向灾难性的毁灭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的分析,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特有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西方发达社会,经常出现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论调。但如果我们冷静地加以分析,答案其实很简单: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论调,在整个20世纪都不时有人断言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但是,如果人们整整一个世纪都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否“过时”,那么这恰恰证明这种理论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对整个历史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如果它真的过时了,就自然会尘封在历史档案中,不会总被人们提及。回顾20世纪历史,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每当人类社会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或面临重大转折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会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近几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一些有识之士重读《资本论》,也从一个侧面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其次,我们必须通过对当代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分析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关于人类发展的清醒的理论意识和价值判断。我们要结合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发展观、全球化、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和批判。其中,特别要对影响到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例如,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最大现实,以经济运行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可回避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和历史趋势,任何民族都无法逃避全球化而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中国也同样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但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性问题、全球风险和发达国家的各种霸权,又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应当形成关于全球化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态度:应在实践上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而在价值上对其形成清醒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进而,在全球化的逻辑中,最具影响力的动力机制毫无疑问是资本的逻辑:快速流动并不断增值的资本、日益创新的技术,以及把二者紧密结合与配置的市场机制。不仅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资本的逻辑,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无法在资本的运动和市场经济之外获得发展的空间。资本的逻辑虽然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的逻辑本身并不能保证这些发展成果直接为人类的平等和幸福服务。相反,资本服从自身的逻辑:不间断地进行生产、流动、增值、逐利。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逻辑。不难看到,今天的人类依旧受到资本逻辑的统治,资本的力量所造成的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和各国的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以社会主义为定向的市场经济必须形成关于“资本的逻辑”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态度:在实践上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在价值上则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抑制资本的逻辑所造成的各种不平等、不人道的消极后果。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根本之所在。只有解答了这些根本问题,我们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价值立场。
最后,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最主要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应当是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理论提升。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应对,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它实际上证明了我们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发展道路。在理论上总结和提升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证明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条发展道路、一种模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一方面善于运用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脚踏实地地认清自己的国情,然后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从而推动一种包容性的发展。这才是人类正确的发展趋势,也应当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全球视野的理论诉求。显而易见,只有对人类发展现实和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理论提炼,才可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成果。
著名文化形态史学家汤因比把文明生成和演进的机制归结为“挑战和应战”。可以断言,目前人类社会所遭遇的问题绝不是某一方面的枝节性问题,各种危机、困境和冲突实质上折射出人类存在和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个基本维度都出现了问题。这是对人类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提供了契机。因此,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积极应战,自觉地引领人类反思自己的境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还必须形成更高的眼界,提出更高的理论诉求,达到更高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供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地位相称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
(编辑: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