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

李长春同志日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回答这一时代课题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其根本要求,创造性地打造中国话语体系,为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作出贡献。

一、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是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但也要看到,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地追求新的更高境界。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

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战略举措。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上关于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讨论争议不断升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深化,争取发展主动权的竞争和价值观的较量日趋激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尽快摆脱金融危机。但同时,西方国家又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对西方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加大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加快变换渗透手法,使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难度加大。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对较弱,西方文化仍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这种“西强我弱”的态势使得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形中受到影响,有的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话语为标准,习惯于照搬西方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在这种形势下,努力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无疑是战略举措和长远大计。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认识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空前拉近,尤其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更加开放、自信、包容,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大量传入中国,这些都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样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近五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以上,为稳定世界经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仍然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在现有的国际传播体系中,这些情况往往难以全面、真实、自动地传扬到全世界。一方面,我国与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国体政体、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模式等,存在着重大差异,这些差异客观上容易成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障碍。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基于各自不同的国家利益,相互之间的力量博弈与利益争夺十分激烈,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心存芥蒂,疑惧重重,不仅不会主动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还会千方百计遏制、诋毁、打压中国,丑化、妖魔化中国,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亟须打造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客观公正地传播到全世界,真正让国际社会全面认识和准确了解中国,对中国的发展给予理解和支持,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国际环境。

扩大中国发展道路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层出不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理应有与其贡献和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对实力有所下降,欧美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发展道路一旦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必将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吸引力感召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紧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改变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国际传播严重“入超”的状态,增强我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国发展道路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关键是用中国的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

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国实践。我们要高度重视把握中国实践对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所起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坚持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

中国实践是中国话语体系产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有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用实践来检验、到实践中指导的鲜明实践特色。坚持实践第一,强调理论源于实践,根植于实践,从实践中来,而绝不是从教条和本本中来,这应当是中国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属性。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话语体系是基于事件的鲜活理论,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而不是空洞、僵化、刻板的封闭体系。丰富鲜活的中国实践,始终是中国话语体系产生的不竭源泉、发展的根本依据和检验的唯一标准。牢牢把握这一点,是成功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先决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以当代中国建设、改革与发展作为实践基础的,从总体上看是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实践课题来确立理论主题、建构科学体系的,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以抽象的前提为基点进行逻辑推论。历史是伟大的教科书,事实是真正的试金石。我们党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一切科学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始终要以中国实践为根本依据,以这一实践为坚实基础。如果忽视这一切,一味盲目地简单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用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丰富独特的发展实践,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那么这种“理论创新”无疑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相背离的,注定是经不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

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研究和解读这种实践的话语体系无疑也要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实践过程必将为打造中国话语体系开辟广阔前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关键是要在回答中国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推进中国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紧紧抓住中国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紧贴实践发展的理论概括,进行人民喜闻乐见的学术创新,使中国话语体系始终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三、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途径是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

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是不断推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过程,是不断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的过程。我们要把这样的理论创造作为基本途径,使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气蕴万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与人类文明成果息息相通的开放体系。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我们要以此为遵循,凡是符合三个“一切有利于”的人类文明成果,都要积极借鉴,融汇众家之长涵养自家之优,凝聚古今中外之大成熔铸中国话语体系的巨构。要以多样化的人类文明为资源宝库,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发展,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使中国话语体系从中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要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的难得机遇,通过发展先进的信息科技,创新现代传媒手段,更新文化传播方式,积极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动中国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进理论创新。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在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概括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离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理论创新是不可想象的。富有活力且充满变化的中国实践,决定了解放思想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抛弃那些僵化的保守思想、陈旧的思想观念、过时的思维定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中国的话语体系与生生不息的中国实践相一致,与日新月异的中国实际相符合。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趋势,科学应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新的科学判断。

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背后,是对客观规律的新认识。对客观规律把握的程度和运用的水准,决定着理论创新的层次和水平,也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程度。只有在深入探索规律、获得正确的规律性认识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才能科学地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确保话语体系符合实际、引领实践。基于中国实践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必须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力探索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大规律”,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运行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律,通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要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深入调查研究、不断积累经验,进而得到新的规律性认识。要及时把规律性认识转化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宝贵资源和构成元素,不断打造更为丰富、更为成熟、更为完善的话语体系。要努力提升理论人才队伍探索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为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四、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重点是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话语体系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不可替代。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必须把重点放在凸显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重中之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实践为根本途径、以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条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民族形式,也使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自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伟大结晶。要以人民大众的实践为理论源泉,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理论目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手中的锐利武器。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领带动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确保中国话语体系的正确方向。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人民共命运的科学体系,也是集中华民族的期盼、智慧、精神和风格于一身的科学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从主要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应当深深地打上中国的烙印,闪耀中华民族的风采,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必须注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力求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水乳交融,血脉相连。要主动、自觉、娴熟地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使中国的话语体系洋溢着中华文化的风格和气韵。

着眼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转换话语体系。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目的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目标下,打造话语体系与转换话语体系是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打造话语体系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转换话语体系能够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以国外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展示出来,从而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打造话语体系是基础,转换话语体系是中间环节,二者相互联结、共同作用,铸成赢得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链条。鉴于此,我们要在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中国声音”的国际表达方式,适时转换话语体系,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努力扩大“中国奇迹”、“中国震撼”、“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力。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