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如何上好创业教育这门“必修课”

我国高校毕业生零星开展自主创业早已有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业教育开始在一些高校悄然兴起,许多高校围绕创业教育进行了自发性的有益探索。

教育部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继续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工作重点,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创业教育不是为了“开公司”——创业教育应是普及教育

全球创业教育知名学府美国百森商学院唐娜凯利等学者在《创业课程与教师在美国和中国的探索性研究》中指出,“中国的创业教育有十多所大学可被视为先进,比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等”。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虽然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指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校际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在组织支持方面,课余活动多,战略支持少;在学科课程方面,兼职课程多,专职课程少;在课程教学方面,兼职师资多,专业权威师资少;在质量控制方面,创业教育素材多,监督评估少;在延展活动方面,可获资源多,利用资源少。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执行校长陈厥祥指出,我国一些高校创业教育之所以成效不明显,除了创业教育目标带有功利化倾向,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教育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之内,导致创业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附加要素,以学生课外活动为基本形态,难以摆脱边缘化的色彩。

“不能单纯为了开办公司而开展创业教育。”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指出,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创业的四大核心要素——创新、承担风险、快速行动、团队合作,这在任何一个岗位都是需要的。因此,广义的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普及教育,着眼于如何播种创业的种子,如何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有些人天生就是创业的料,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就可以创业。创业教育应为大多数人创造条件,即使他们不创业,接受的创业教育也会对他们在就业岗位上的工作有帮助。”

北京工业大学任永方副教授认为,创业教育应包含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内涵、创业的艰辛及当“老板”的不易;第二层是让大学生了解市场变化规律、企业盈利模式并获得相关知识储备,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即使给别人打工也会从“老板”的角度出发,善于创造性思维与开拓性工作;第三层才是通过针对性训练,使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成为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创业家。

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大为表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创业指导和服务不是“临门一脚”,而是让大学生从入学起,从接受创业教育到开展创业实践、走上创业道路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相应的指导和服务。

创业教育解决“0到1”的问题——不能把KAB教成MBA

KAB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和推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05年8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正式将KAB项目引入中国。如今,KAB项目在我国的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已建立起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质量控制、课外实践和交流推广五大体系,初步构建起全国、省、校三级组织化运作机制,使得这一项目在高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迅速扩大。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人介绍,截至2011年底,KAB项目覆盖高校已达1000多所,开设课程高校达到850多所,师资队伍增长到4000余人,成立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的高校达到150所,接受KAB课程教育的学生超过30万人。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用工商管理的课程知识(MBA)去替代创业教育(KAB)。对此,张玉利教授认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大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而创办新企业、小企业和运营一家大企业是不一样的。因此,创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以及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就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紧迫问题。

李家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一个形象的对比指出了KAB与MBA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说,如果说MBA(工商管理)是解决“1到10”,即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把一家小公司“做大”的问题;KAB(创业教育)则要解决“0到1”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创办一个公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邓汉慧认为,创业教育与传统的雇佣教育是有差异的。创业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是雇佣教育很少涉及的,包括创业机会识别、风险承担、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资源和团队领导与团队合作能力等。对于广大学生和创业者而言,传统雇佣教育所不能实现的能力培养恰恰需要专业的创业教育来弥补。

江西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师大商学院教授陈文华有个形象的说法,通过创业教育可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创业遗传密码”。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必然要与人才培养规划、教学设计融为一体。从学生迈入大学校园伊始,就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调动学生内心的原动力,使其初具创业精神、初怀创业品质、初掌创业才能,为后阶段的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奠定坚实基础。

创业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如何有序推进?东部沿海高校的探索或许能给人们以启示。

地处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将创业教育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融为一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该校不是在原有学校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体系之外再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仅仅通过开设几门有限的课程、组织几次有限的竞赛活动、举办几场有限的讲座的创业教育,而是以专业教学为主渠道,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师资规划等方面,把创业教育作为关键要素融合进去,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养。

地处民营经济活跃的温州,温州大学近年来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今年3月底,2012年KAB创业教育年会暨第四届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论坛在温州大学举行,温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福生代表学校在大会上做的专题报告《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温州模式》,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应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应依托于专业。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更能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变革。”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黄兆信说,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点面结合,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主要做法包括,从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两个维度切入,构建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实现全体在校生岗位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在公选课中增设创业教育模块,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2个创业教育学分。在公共必修课中融入创业教育元素,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面向全校学生,不分年级和专业,选拔开设创业先锋班(辅修专业)和创业管理双专业班辅修专业,培养创业复合型人才。

将创业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温州大学在课程设计上的创新。

“在思政课等公共课堂里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利用思政理论课覆盖面广的优势,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对引导所有大学生关注创业问题,以及培养基本的创业品格和素质,起到基础性的作用。”黄兆信说。

从最早开展KAB项目时没有任何经验,到目前拥有30多名师资和专门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温州大学创业教育逐步走向成熟。黄兆信坦言,温州大学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施中也面临诸多难题,包括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师资等问题。

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得学生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择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层次显著提高。黄兆信表示相信,“当有适合的创业机会出现时,学生也更愿意从传统的就业取向转向自主创业。”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