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在《构建新机制 促进大繁荣——论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战略选择》主题报告中指出,社会的信息传播已经迅速发展为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在内的“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遇到很多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那么新闻摄影如何顺应新形势,摄影记者又该如何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传播手段丰富 面临冲击压力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的概念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日益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全媒体”应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全方位、立体展示传播内容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特点是:媒体活动的网络化与数字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融合化。我们当今所处的正是信息传播普遍以这一方式运作的“全媒体时代”。随之给摄影记者带来的冲击与压力:一是广泛的信息传播与飞快的时效。读者可以在突发事件刚刚发生几分钟后,便可在互联网、手机上浏览与此相关的新闻照片。二是摄影记者不仅要面对来自专业团队同行间的激烈竞争,还要与之为数众多的平民“草根记者”进行“打拼”。三是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手持高性能相机的摄影记者备感困惑,难以拍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优秀作品。
增强新闻敏感 凸显价值时效
注重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与内涵,应是摄影记者的首要任务。新闻性是新闻照片和文字报道的共同属性,也是新闻摄影区别于艺术及其他摄影的重要方面。摄影记者应不断培养新闻的洞察力,时刻增强新闻敏感,善于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重要性,选择大多数人所关心,对社会生活影响较大,受众广泛关注的题材,通过新闻照片的视觉形象对新闻事件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予以完整地体现。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新闻照片刊出的时间越近,其时效性愈强,新闻价值愈大。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哪家媒体的摄影记者最先抢到新闻并率先发表,便会抢占先机和主动,从而赢得读者。随着数码技术、互联网、电信业的飞速发展,新闻摄影报道已不再是摄影记者的专利,报纸上的图片新闻报道也不再是摄影记者的“专属地”。一方面,文字记者在采访中普遍使用照相机,学会了两条腿走路。另一方面,随着物质基础的大幅改善,手持高档专业数码相机、高像素手机的通讯员,对新闻摄影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网络平台与报刊的专职摄影记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新闻时效上,有时这些“草根记者”更有优势,因为他们离新闻现场更近,往往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记录新闻。他们有的就是这些突发新闻的现场目击者或参与者,可以借助手机随时随地拍摄上传新闻图片。面对人数众多、分布各地、各行业的“草根记者”,摄影记者应在日常的采访和工作中不断完善新闻的信息渠道,逐渐建立自己的新闻信息网络,配备携带方便可随时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在突发事件的采访中做到即时拍摄新闻即时上传新闻照片,切实提高新闻图片的时效性。
捕捉典型瞬间 刻画“个性化”形象
新闻事件的发生是纷繁、曲折和复杂的。新闻摄影不可能报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只能截取这一过程中最具高潮的画面、最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来说明和反映。典型瞬间的抓取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摄影记者具备深厚的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准确的判断、机敏的反应,以及在稍纵即逝、纷乱复杂的新闻现场环境中通过冷静思考,突破“千图一面”的束缚,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新闻事件是真实客观的,摄影记者只能在获取新闻信息、选择拍摄角度之后,运用手中的相机与镜头,按照各自的“形象经验”调动视觉表现元素,通过形象的造型手段,对人物、场景进行选择、取舍、概括、提炼,最终凝成精彩的“个性化”瞬间形象,以此视觉的冲击与感染,引发读者共鸣,从而产生令人经久难忘、撼动人心的优秀作品。由《中国青年报》贺延光拍摄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定格了2005年4月29日15时06分42秒——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见的历史性瞬间。这幅新闻照片从开始构思就确立了“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的主题,在拍摄时又跳出了人们常见的时政照片的一般模式,不拍大特写,而是选取了两人迈步相靠、伸手即将相握的全身画面,印证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会见。照片见报后,因其在数百位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中独树一帜,以鲜明的“个性化”典型瞬间在读者和业界产生了强烈共鸣,荣获了该年度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新闻摄影年度最佳照片奖。
加强新闻修养 转变思维方式
摄影记者应主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照片应是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抓拍的新闻瞬间,而不能是随意摆布、导演或组织的场面,更不能是摄影记者事后通过电脑“PS”的合成作品。如果脱离了新闻真实性这一原则,那么,即使照片的画面再光彩,也毫无价值可言,严重的甚至会触犯法律。摄影记者拍摄的作品必须首先提供给自己效力的媒体使用,未经单位许可,该作品不能在“全媒体”中的任何一家媒体上出现,更不能一稿多投。另外,摄影记者应讲求社会责任,真诚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不能在采访中到处颐指气使,唯恐别人不把自己当成“人物”。摄影记者还应了解与摄影有关的法律知识,学会在新闻工作中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权益,并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的纠纷出现。
摄影记者不到新闻现场一事无成。著名战地摄影家卡帕说得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基层和一线有着鲜活的人物、动人的事例、真挚的情感……摄影记者只有融入基层和群众当中,才能采撷到带露的鲜花,才能增强新闻照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新闻照片在“全媒体时代”有着广阔的舞台,优秀的新闻照片更会被无数次转发甚至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新闻照片的魅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挑战与机遇并存,“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已经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摄影记者只有顺应形势,把握机遇,不断创新,抓拍出更多、更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满足“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需要。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