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至7月6日,在中宣部的统一组织下,我校2011级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学生赴贵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贵州省委宣传部和相关地市宣传部同志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遵义、赤水、桐梓、习水等多个县市学习实践,参观了红军烈士陵园、丙安古镇、四渡赤水纪念馆、红一军团纪念馆和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走访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同时,2011级国新班的同学们也将贵州视作一个大课堂,将自己视作一名走基层的记者,努力完成好每一项新闻报道任务。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天制作1则电视新闻长消息、1则新闻特写、提交20篇新闻稿件。在采访中,同学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了解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革命老区的变化。赵晨同学撰写的文章《度假养老新潮流,城里人长住新农村》立足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以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的农家旅馆“金钟人家”为例,介绍了革命老区的致富新经;孙宁忆等同学采访拍摄的电视新闻长消息围绕当地的藤编传统技艺,通过采访新老“藤编人”,挖掘出新时代下传统技艺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王嘉婧等同学采写的新闻特写《老区青年:走出去还是留下来》聚焦革命老区的同龄人,由点及面,对老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问题展开了客观深入的思考。
我校2011级国新班学生目前为止共撰写了50余篇新闻稿,拍摄了上千张图片,制作了4条电视新闻作品。无论是纪实报道、人物报道,还是新闻评论,同学们都努力从“三贴近”的视角去思考和选择主题与内容,在基层的土地上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受贵州省习水县邀请,带队老师电视与新闻学院王晓红副院长还为习水县外宣干部和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了题为《电视传媒与新闻创作》的主题讲座。在讲座中,王老师介绍了新闻采编的前沿理念与技巧,对当地的电视新闻作品进行指导,并与大家互动交流,与会人员反响强烈。
(文:赵希婧 图:赵晨、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