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走笔
6月16日,周润发从成龙手中接过“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奖杯。
6月16日,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画皮2》的主创人员亮相开幕式。
开放与规范:
城市精神的诠释
6月的上海,光影变幻。第18届上海电视节甫一落幕,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旋即登场。中外电影人齐聚申城,赴一场电影的盛宴。对这座城市来说,这更是一次创新潮流的涌动,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
从1993年创办至今,近20年、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发展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会,享有“东方奥斯卡”的美誉。其成长之快,势头之健,令业界惊叹。
上海的开放、多样、求新、务实,成就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节也已融入上海文化,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
开放与规范:
城市精神的诠释
1993年10月14日晚,一个不眠夜。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顺利闭幕。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至今记得,那一晚,在场所有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在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举办一个国际性的电影节,几代电影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那一年,进口片的大门还未打开,国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刚刚萌芽。继《秋菊打官司》捧得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香魂女》和《喜宴》同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一年后,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塔建成,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隔江相望,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浦东开发开放的步伐在加快,上海的文化梦想也在生长。
从创办之初,上海国际电影节就确立了专业化、国际化、大众化的道路,坚持多元包容,展现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风格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创作力量: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部影片参赛参展,汇聚了奥立佛·斯通、大岛渚、沙赫那扎洛夫等国际著名电影人;2008年,参赛参展影片数量破千;今年共有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部长片、上万部短片报名参赛,创下历史新高。
在上海文广集团副总裁、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主席任仲伦眼中,上海国际电影节体现着这座城市最本质的精神——开放与规范。
无论是每届评委会的组成和评选结果的影响,还是参赛影片的选择、论坛主题和专题影展的确定,上海国际电影节都力求体现权威性和专业性;一批优秀的国产电影借助电影节的平台脱颖而出,迈向国际舞台;世界多元电影借助国际影展单元得以全面呈现,本届电影节向观众呈现了自电影节创办以来阵容最强、质量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影展片目。
这是上海的胸怀和土壤。世界的、本土的,现代的、传统的,高雅的、通俗的,商业的、公益的,文化产品的不同业态、不同形式、不同品种,都可以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届电影节开幕前夕,中美合资、中方控股的“东方梦工厂”正式宣布落户上海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迪士尼度假区项目在上海动工已一年有余,全球影视“航母”正筑梦上海,书写上海电影新的开放故事。
大众与市场:
城市文化的风景
“电影就是一个梦,它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绚丽多彩、应有尽有。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从不拒绝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亲近它、喜欢它,从中获得应有的快乐。”6月16日,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已过七旬的吴贻弓说出了爱电影人的心声。
上海有全世界一流的观众。开幕前这座城市各大影院前排起的购票“长龙”,是电影节最强大的后方。
数据显示,历届电影节展映的上座率都超过七成。去年电影节期间放映的702场电影,满场记录达235场,场均上座率达到71%,不逊于《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等同期好莱坞大片。今年电影节的总票房预计将超千万元。演员张静初感慨道:“上海国际电影节培养了一大批对电影有热情、有激情的观众,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是中国电影的幸事。”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秘书长、上海国际影视节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丽君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正逐渐培养起观众观看多元电影的观影氛围,培育起好莱坞电影体系之外的另一个发行系统。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孜孜以求的目标:推动电影文化的多元、健康发展,让市民共享文化大发展的丰硕成果。
培育市场,惠泽观众,文化节庆和市民相互吸引,成就了这座城市的丰满色调。
改造乡镇影院,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2011年,上海1600余个行政村共放映公益电影10.3万场,受惠观众近800万人次。连续举办3年的农民工假日免费电影专场放映已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特色品牌。
把推动文化的社会公益性目标放在首位,让更多市民享受文化的魅力——每年,为期一个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全城打造“流动的艺术盛宴”;静安区悉心培育的“浓情静安·爵士上海”音乐节和“现代戏剧谷”,滋养着城区的独特文化气质;坚守公益30载的星期广播音乐会,拥有年观众达10万人次的东方市民音乐会……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充分发挥文化推广功能、产业集聚功能和经济带动能力,努力办成改善文化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示范工程”,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作出新的贡献。
创新与融合:
城市转型的引领
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达到131亿元,十年前,这个数字还不足10亿元。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上海电影产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从事电影业近50年、18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美国著名制片人迈克·麦达沃伊说:“中国强劲的电影市场让世界电影人不得不重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逐渐融入国际产业大格局的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超高速发展时期,难题不断出现,机遇随即而生。
与中国电影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中国电影的摇篮,上海一直勇于探索国际电影节举办内容和模式的创新,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具有国际标准、顺应中国电影发展的产业服务平台。本届电影节,既有电影交易市场和项目市场的多元发掘和探寻,关注全产业链的产品呈现;又有观念层面,通过电影论坛剖析产业现象、切中发展痼疾,引领华语电影和世界电影关系的思考。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将致力于实现“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转变,首先有赖于产业的全面升级。中国的投资环境与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资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文化。但我国影视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远远不够。唯有开发、打通全产业链,才能使影视产业的价值爆发式增长。上海电影集团在业界最早提出建设产业链的战略,完成了从单一制片厂向现代影业集团的变革,企业利润比10年前增加了100倍;上海嘉定将建华东最大影视产业聚集区;落户闵行的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将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作为提升上海城市产业集聚效应、文化吸引力的重要组成,电影产业前景可期。
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文化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助推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上海迈向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步伐明显加快。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上海将加快打造中国电影投融资中心,着力产业链的发展建设,使上海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强大创作力、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之都”。
可以预见的是,当电影恋上城市,当城市爱上电影,电影和旅游、商贸、创意、科技等融合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紧密相连,“电影强国”的梦想就在前方。
链接
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政府主办。最初每两年一届,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分为评奖单元、电影市场、电影论坛和国际影片展映四大主体活动,其主竞赛单元“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手机节目评奖的电影节,是国际电影节中唯一一个自觉承担起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的电影节;其电影项目创投、合拍片项目洽谈等活动的确立首创了中国产业环境下的特色板块,助推产业发展;电影论坛关注产业热点、把脉产业症结,受到国内外业界普遍关注。步入第15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世界影片首映、观众数方面迅速上升,被誉为世界上成长最快速的电影节。
(编辑: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