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高校在培育人文精神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现大学校训与人文特色的石碑与建筑物(合成图片)。 

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也关注人类的整体命运。高校是继承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孕育和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进一步明确高校在培育人才、守护思想、传承文明、创新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培育途径

从西方文明发展史来看,“人文精神”的理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并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这一社会思潮的核心理念是直接关注人本身,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注重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反对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等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层面对人文精神进行了解读和概括:从人的发展来看,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注重;从价值观层面来看,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社会价值的渴望与呼唤;从科学层面来看,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从终极关怀层面来看,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思考;等等。总之,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塑造体现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对于推动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和塑造体现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从思想观念层面看,应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肯定人的才能和价值,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应加快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更加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尊严,进一步关注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环境层面看,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清洁、美丽、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等等。但从根本上说,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需要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入手。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和丰富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价值,是推动人文精神从精神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的重要媒介。培育和塑造体现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校人文学科的重要作用。

高校应成为培育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高校以具有较高人文和专业素养的教师、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学风以及丰富多样的学科课程为依托,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人文精神培育体系,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理想人格教育和塑造的神圣殿堂。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成为培育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

充分发挥大师、名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正如著名学者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拥有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师,是大学成其为大学的根本所在。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就在于涌现了一大批学贯中西、多才多艺、富有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大师和名师。高校教师不仅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人文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授者;不仅应从理论上对人文精神进行研究,而且应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播人文精神。当前,应更加注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素养,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努力多培养大师、名师,使其成为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榜样与标杆。      

注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高校在人文精神培育和塑造中的地位与作用,最终要体现在对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上。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应传授经世致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重视培育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怀,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理想人格养成。应通过人文精神教育,使青年学生保持健康人格和独立个性,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努力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从全局和长远看,高校在人文精神培育和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体现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上。高校历来承担着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和功能,在全社会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高校应充分发挥在道德、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入社会,在理论创新、文化繁荣、科学发现等各个领域积极思考、大胆突破,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社会健康发展。高校通过大力培育和积极弘扬人文精神,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同时为尊重科学、倡导科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科学精神的丰富与发展;通过发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推动社会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不断迈进。

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培育人文精神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过程;决非一种手段、一门学科就可以完成,而需要多种手段、多门学科形成合力。高校在人文精神培育和塑造过程中,应将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作为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加强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而且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渗透和延伸到其他学科,融入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使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