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活动对新时期新闻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市一级的新闻媒体,地市报的“走转改”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地市级媒体作为最基层的媒体,客观地讲,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以及媒体自身生存的需要,来自基层的新闻确实很多,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从业人员对走基层的现实意义缺少了理解。
走基层的现实意义
走基层是基层媒体记者淬火的过程。一些记者在日常的采访中因为对基层的事情“见多识广”,导致新闻敏感、探知触觉退化,对一些隐藏着新闻价值的事件见怪不怪,新闻写作程式化,如此下去,基层媒体就会渐渐远离读者或受众,离开了生存的根本,结果可想而知。
走基层是基层媒体创新的利器,基层媒体走基层要在本身拥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侧重于在转作风、改文风上下工夫。基层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记者要从司空见惯的人物、事件中,发扬钻探式的精神,寻找突破,写出政府满意、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媒体的软实力才能不断得到创新和提升。
走基层是基层媒体生存的根本,基层媒体要生存,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个根,在走基层中让新闻更有活力、有热度,媒体的发展才会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基层媒体要立足新、深
2012年5月,大同日报社启动了“走基层——大同乡村行”,采访活动参与记者数量之多,刊发稿件质量之优,采编作风之转变,实为前所未有。笔者作为参与者,对此有一些切身感触。
笔者一行在大同市广灵县乡村采访时,风雨中在山路旁发现一座只有十来户村民的村庄——山神庙。在记者看来,村庄美丽、安静,有山有水,空气清新,但守候在村庄里的人们却有着别样的困惑,打工潮下,村子里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但即便如此,留守的二三十位村民还是显得健康、乐观,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坚守?记者小分队以《风雨“山神庙”》为题表述了这样一个现代与落后碰撞、文明与保守对峙下的小山村,给读者留下的思考是:在市场大潮的催逼下,这样的留守还会坚持多久?
关注未关注的民情
以往刊发一些基层农村的动态新闻,程式化的报道占据了大部分,且多是报喜不报忧。此次记者走基层,记者和农民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一条炕上睡觉,农民们将自己掏心窝的话说出来,大家得知了许多农民平常不轻易说的话题,这是采访最大的收获。关注未曾关注过的民情,通过报道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为百姓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正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以采访农村危房改造为例,记者在广灵县下白羊村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尽管危房改造取得不小的成绩,但取得的成绩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如危房改造不太彻底、新盖房屋面积较小、维修过程房屋安全持久性较差等,但农民们觉得提出这些问题非常不好意思,唯恐让人说“人心没尽”。在现场真真切切感受到农民们所言确实,记者客观、真实地报道了这一事实,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危房改造提供决策依据。
夯实未夯实的基础
走基层是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勇接地气最好的方式,是媒体人追求新闻事实最可靠的手段,但这绝不仅仅是一段时间、一个时期的一项工作,而应是长期的、持久的。在走基层中,要夯实未夯实的基础,要强化与基层的联系,将新闻触角尽可能地延伸,从而深接地气,增强新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活社区,在最基层的新闻土壤中采集、收获,你就会发现五彩斑斓的新闻世界。新闻视野变得开阔、新闻思想变得厚重、新闻表达变得真诚熟练,以此为基础的新闻写作就不再会干瘪无物。这与记者远离基层,苦于无物可写的情形截然相反,此时,即使写作能力有限的记者,丰富的新闻素材已足够让你顺“理”成章了,新鲜的事实甚至可以弥补文采的欠缺、思维的凌乱。
(作者单位:《大同日报》)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