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马克思自由观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是与西方自由观完全对立的科学自由观。既有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也有社会具体操作层面的,其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构成了自由观体系。

马克思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就是《共产党宣言》的那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没有了自由,马克思就不是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进行文本分析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社会就是一个抽象的说法,至多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的相加。社会不能抹杀任何个人,更不能凌驾于个人之上。社会是手段,个人是目的。个人主义的出发点是人、个人、自由人、自由的个人,落脚点也是人、个人、自由人、自由的个人,它首先强调的是“个人”,然后才是“一切人”,即是说“个人”是“一切人”的前提,没有“个人”就没有“一切人”。而“一切人”是“个人”的相加,且“一切人”不能抹杀任何“个人”。同时,作为“个人”必须是自由的“个人”,自由既是人类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类的生命本能。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自由的前提,没有个人完全充分的自由,就没有一切人的自由。同时,一切人的自由不能抹杀任何个人自由,更不能凌驾于个人自由之上。这都构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鲜明表达。

马克思自由观的方法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才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自由观的出发点是个人,通过个人走向集体,走向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逻辑推论就是自由,在自由基础上达致民主共和,也就是说,集体主义的方法论使人们在经济事务、社会事务、政治事务中进行合作,大家的事由大家共同来治理,公共事务需要人民当家做主,建立人民共和国。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又强调说,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永存的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民自治,一个是自由。自治是实现人们的自我管理,自由就是在自治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自由观是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强调实践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关系中才能真正有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自由是关系当中的自由。马克思指出,“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性的”,“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正是这种对象性的关系,才使马克思找到了自由的限度和界限,才找到群己权界。马克思并不反对抽象的自由。因为抽象自由具有指导性、说理性、引领性,抽象的自由是应然的自由,规范的自由。马克思只是反对资产阶级把自由垄断了,反对的目的是要把自由普及化,使无产阶级享受到自由。只有普及化才能实现关系当中的自由,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马克思自由观强调尊重所有人,尤其是无产阶级的自由

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感觉、感性。马克思眼中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离开了人的感觉、感性,人就是一具僵尸,如同风干了几千年的木乃伊。就连对私有财产的扬弃,都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的解放,“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五官的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感性必须是科学的基础,是使人成为人的东西。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具有自然属性,只有尊重人的感性,才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自然主义”。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属性,人要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只有尊重人的社会属性,才符合马克思所说的 “人道主义”。使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使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以别人恩典为生的人”,就是失去了价值和尊严的人,就成为别人手中的工具。这就完全冲破了马克思那个时代西方自由观缺少对无产阶级应有尊重的阶级局限。

马克思自由观强调民主是保护自由的工具性价值

如果说当时西方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的,那么未来社会的民主就是保障所有人的自由的。民主是保护自由的工具性价值。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第一步是争得民主。 “民主制从人出发”走向“社会民主制”。民主制只是保护自由的手段,民主制具有工具性价值。经济的作用仅限于基础,经济的作用既不能多也不能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政治自由的基础。自由才是政治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自由,新的社会就失去了它的本性,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离开民主的自由就是没有保障的自由,民主必须为自由服务才有恒久的意义。

马克思自由观把尊严视为人的自由标签

如果说当时西方是通过自由而把尊严建立在少数人基础之上,马克思则通过自由把着眼点放在多数人基础之上。马克思生活的社会,最没有尊严的是无产阶级,对这一个阶级马克思作了太多的关注,拓展着马克思对自由思考的深度。只有真正赋予生命以神圣性的人,才能对这一群体进行如此付出一生的关注,马克思就是这样的人。因为这一群体太没尊严,他们是机器的奴隶,是资本家赚钱的工具,他们像商品一样被卖来卖去,生活没有保障,工资不固定,这样的人活着就不是个人。所以马克思倾其一生的理论就是为了让这个阶级活得有价值、有尊严,活得有一个人样。马克思把人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马克思自由观建立在重建个人所有制基础之上

在西方自由主义者看来,财产权既是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自由本身的内容。没有财产,就没有自由。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提出的“消灭私有制”是指“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而“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这与青年、中年、老年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曾在青年时期就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到了晚年,马克思也是强调 “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深知,没有财产,就等于没有自由,有财产变无财产,就等于剥夺了自由。马克思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不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作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他是不可能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一切形式私有制的观点,是对马克思有关观点的歪曲和篡改。

马克思自由观强调的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有人说马克思讲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这似乎背离了自由。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解。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强调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他的则是在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但手段不能背离目的。而且这种手段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不同国情来定,并没有固定的普遍采用的手段。比如落后国家可以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而英美可以采取和平民主的手段。

马克思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本人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

马克思一生都是追求自由的人。马克思离开德国再没有到别的专制国家,而到了当时的民主国家英国。对于德国的专制,马克思感同身受,这也是他抛弃专制转向捍卫民主自由的理由。正是英国不成文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通信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成就了马克思,使得马克思成为一代思想家,一代宗师;才使得马克思担当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也才使得资本主义因为马克思才注入了社会主义因素,比如社会平等、社会保障。马克思是个自由的人,也是个给自由注入平等的人。

马克思自由观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特质

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他的思想并不是僵化的教条,其思想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马克思的自由观是19世纪的产物,是19世纪的精华,他的自由观也自然具有 19世纪的印迹。在人类经历了20世纪,进入21世纪之后,其自由观必然有一个飞跃。在马克思自由观方面,既要回到马克思,揭示其自由的本质内涵,又要超越马克思,使马克思的自由观迈向新台阶、走向新世界、拓展新观念,使之与这个时代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