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八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现场。
8月30日,一场围绕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关系的讨论在2012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来自中国、英国、德国的出版人和学者分别从实践者和思想者的角度,就数字出版对文化产业、国际传播、阅读、版权贸易、传统出版转型等方面的影响、意义作了深入地探讨。
发言者普遍认为,数字出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播的国际化,数字出版不仅从时空上实现了跨地区传播,而且还实现了国际传播的即时性,它会使文化传播更广泛、更深远、更迅速。
全球数字出版发展迅猛
满足客户需求才能成功
据剑桥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席执行官彼得·菲利浦斯介绍,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英国的线上新闻颇受争议,主要原因是当时互联网用户太少。不过现在看来,这个决定非常重要。2004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100万用户就是通过BBC线上平台观看奥运会的。如今,英国有1/2的受众是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
彼得·菲利浦斯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包括数字出版在内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发展空间。199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顺应时势,建立了第一个期刊数字平台。在彼得·菲利浦斯看来,数字期刊平台的成功建立,不仅能为图书馆节省很多空间,也使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40%的客户来自数字出版平台的成效,是传统出版无与伦比的。
彼得·菲利浦斯还认为,虽然英语很国际化,但是客户的需求是多样的。各国阅读环境、阅读风格不同,导致各国读者需求各异。像数字出版产品,就不适合投放到随时停电的地区使用。
与彼得观点一致的还有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执行副总裁朱莉·安瑞特,她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为个案,介绍了施普林格变身数字出版商的过程。
朱莉·安瑞特说,成立于1842年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完成数字出版转型分三个时期。1997年,施普林格建成第一个数字出版平台。2004年,施普林格决定将旗下所有期刊数字化,2005年又决定将所有图书数字化。现在,施普林格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书数据库。
朱莉·安瑞特认为,施普林格转型数字出版后得到的最大反馈是,内容使用量明显上升。从2006年起,施普林格的电子书下载量已超过1/3,表现出强劲趋势。现在,施普林格决定把所有的出版内容都放到数字平台上,让不同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的途径,获得不同的内容。
“我们的努力是:让全球读者24小时内获得我们的数字图书。”朱莉·安瑞特说。
专业出版成为数字化重点
企业纷向信息服务商转型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刘伯根认为,数字出版有4个关键节点,即专业出版、专业集成、专业服务、专业需求。在数字出版细分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专业出版。
据统计,在STM(科学、技术、医学)出版领域,数字产品销售超过总收入的60%,而科技领域则普遍占到70%~80%。世界五大商业出版社(Elsevier、Wiley-Blackwell、Springer、Taylor &Francis、Wolters Kluwer)数字化程度几乎都接近100%,同时,各家重点学科、核心刊物的中期和远期的过刊数字化都已基本完成。如爱思唯尔在线全文数据库(Journals Consult)收录有2500多种以医学为主的期刊。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出版大公司普遍开始由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变。如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专注于提供科学、技术、医学等专业服务;爱思唯尔全医学平台则集合了期刊、参考书、视频、图片、影像、临床试验、诊疗指南、药物专论等12种资源,收录全球5000多种医学期刊的2000万条医学文摘,500多种期刊全文,900多种图书,2500多个视频,170万张图片,12余万个临床试验。同时,以英国科技出版集团的英捷特(ingentaconnect)平台为代表的集成商,也是汇聚了250多家各类学术科技出版商的1.6万多种电子期刊和出版物,超过500万篇各类期刊文章,已成为全球三大数字图书馆平台之一。
作为图书进出口服务商,刘伯根认为,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也面临着从传统产品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型。他透露,目前公司已启动了全球数字资源聚合与服务工程建设,初步完成了虚拟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并与国内外出版社开展合作,目标是通过加速对全球数字资源的集聚、存储、加工、管理、交易和服务,打造中国数字资源进出口“中盘”。
数字出版改变阅读方式
如何趋利避害需要思考
数字出版在改变传统出版的流程、管理、存储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据统计,2011年世界网民数量已超过20亿,手机上网用户接近10亿;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手机上网人数超过3.88亿。数字阅读成为当今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不争的事实。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我国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在专业出版方面的成就,及对大众出版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是,在数字阅读环境下,碎片化阅读、浏览式阅读对阅读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值得反思。
聂震宁说,数字阅读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就是便捷性,查阅资料的便捷、定位信息的便捷、链接知识的便捷。但是只能是阅读方式之一。数字阅读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所承载知识“层次的局限性”。数字阅读的游戏性较强,碎片化特征明显,信息之间容易互相干扰、覆盖。如果只停留于信息和知识层面的获取,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聂震宁表示,从这个层面上说,应当限制数字阅读的泛化。应该注重阅读的价值取向、方式、选择、环境的重建,应该提倡人文阅读,不要落于纯技术阅读、功利阅读中。
“新的媒体要有新的管理方式,以新的思维来管理数字出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如是认为。肖东发说,应发挥数字化可以碎片化的优势,吸收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经验,对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管理。通过对出版物内容打碎、提取、拆分、分类、标注、存储、分发、检索、计费、支付等方面的细化、微化,提供个性化服务。
论坛上,尽管各国出版人、学者称企业间数字出版竞争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但是大家还是保持着清醒。
彼得·菲利浦斯认为,尽管事实证明数字出版存在很多机遇,但还是不要轻易地认为传统出版即将结束。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出版还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比如,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在电视屏幕上看比赛;很多人度假时还是喜欢带纸质图书随时阅读而不是电子书。亚马逊总裁说得好,电子书销售在增长的同时,纸质书销售也在增长,这说明纸质书在帮助电子书销售增长。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