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人才培养在高校的各项功能中处于首位。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延续数百年来,职能不断丰富和拓展,但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时代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功能和核心任务。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所说,“大学首先是个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个能从众多学科中获取大量知识的地方”。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核心原因是社会需要大学培养人才。大学的根本功能就是依托现有的人才造就未来的人才。
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共同努力的方向。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新世纪以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老牌高等教育强国纷纷主张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我国大力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以创新创造寻求新的发展动力。纵观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各国虽选择了不同的重点,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共同趋势。
从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看,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赢得持久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资源短缺的矛盾大大缓解,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希望选择水平高、就业好的学校和专业;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不断减少,高校“生源危机”正逐步显现。这些都对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领域的应用和具体化。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走内涵式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子,把科学的人才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
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最基本的是要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要把品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统一。
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科学定位、量力而行,把优质资源聚焦到培养学生上,努力让学生成为同类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同一学校也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掘个人专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才会更富有成效。
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观。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不高,检验标准就是以用为本。高校管理者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增加实训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完善科学的培养人才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跟踪掌握高校人才培养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完善相应评价制度;高校应建立健全各具特色、务实管用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科学的人才观融入到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引领人才培养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
当前,提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出重点,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评价考核机制,让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对现有教师队伍要抓好在岗培训,注重引进擅长教学的高素质教师,并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引领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切实突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龙头地位。高校要依据自身优势,科学定位,集中资源,办好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切实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必须紧扣社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善于调动学校、院系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广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践。
切实改进教风学风。教授潜心执教,学生专心学习,师生双向互动,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广大师生中,要大力营造自觉学习、刻苦学习的风气,勤于钻研、善于思考的风气,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风气,让师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充实生活、升华境界。
切实抓好开放办学。在校内,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选修喜爱的课程,拓宽知识面。校际间,可以学分互认,组织本校学生到其他高校优势专业学习,请校外专业名师到本校授课。鼓励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企业、进农村、进厂矿,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切实强化大学文化建设。各高校发展历程不同,文化积淀不同,要善于发现、提炼、营造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教师的凝聚作用、对学生的陶冶作用、对社会的示范作用,以此激励人、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使优良办学传统薪火相传,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新人。
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校管理者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管理是保证,高校领导班子是关键。选配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时,在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基础上,既要看教学实践能力、学术造诣,更要看是否有全球视野、先进教育理念、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还要看能否集中精力抓高校管理工作。
配好班子特别要选好两个“一把手”。高度重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在人才培养方面愿花功夫、敢出实招的,要及时选配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选配两个“一把手”,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优先选拔重视提高教育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人选。
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上。书记、校长要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工作、安排教学工作,把育人作为生命线,用战略思维、发展眼光审视各项工作,找准优势和方向,及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思路和举措,认真抓落实,切实承担起育人的领导责任。
提高培养人才水平应当成为高校班子的共识。要贯彻落实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路子。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和制度,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驾驭能力落实到育人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优先保证教学一线需要。
(编辑: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