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博通”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走向“精专”。同理,为了实现“精专”,也必须以一定的“博通”为前提
近年来,通识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参与实践的高校也不断增多。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对如何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学界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宏观维度上的通识教育是指通识教育思想理念,它是在扬弃专业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批判性超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理念,通识教育在人类教育史上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亦即“自由教育思想—专业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思想”的演进轨迹,它不是对专业教育思想的简单否定,而是在深层审视教育本质和人类知识发展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其的批判性超越。
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在肯定学习者要深入某一专业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强调要拓宽培养口径,并更加重视人格教育和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其发展潜力与社会适应性。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思想与专业教育思想具有思想发展上的承继性,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直接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
不仅如此,通识教育理念因其内含着“知识即美德”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受教育者超越简单的功利主义,在走向“精专”的专业化方向上更加深入、更加持久,从而更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的目的。根源于自由教育的通识教育继承了超越简单功利主义的基因,它能够引导人们克服暂时的困窘和抵制媚俗性适应社会的诱惑,保持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术的发展和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在“精专”的专业化方面更加深入持久。而这无疑也是专业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此外,通识教育的着眼点是“全人教育”,亦即将人的知情意行纳入综合培养目标,既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给予学生某几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还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高格调的“人”。简而言之,就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人格塑造综合纳入培养目标。相较于单纯重视知识学习和单方面技能培养的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无疑更能克服唯智主义的倾向,因而可以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微观维度上的通识教育是指具体的通识教育内容,它与专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同属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和自身领域中所形成的具体知识形态,两者只是相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而言具有属性的差别。
高等教育思想家纽曼曾经说过:“大学通过教授所有知识分支来传授全部知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如果将这里的“全部知识”理解为最广博的通识教育内容,那么“各知识分支”就是各具体学科专业的专业教育内容。这就是说,通识教育的理念必须通过具体学科的专业教育内容来实施。事实上,在人类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广泛交叉的今天,某一具体的知识到底从属于通识教育内容还是专业教育内容,都只具有对不同受教育者而言的相对意义,没有绝对的分界。
通识教育发端并兴盛于美国,绝大多数美国高校采用的是“分布必修型”通识教育形式,这种实践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所谓“分布必修”,就是规定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至少应该修习的课程数或最低学分数,以保证达到通识教育的“广博”目的。而“分布必修”计划中所规定的各个领域的课程,绝大部分都是由各相关系科专业所开设的入门介绍课组成,其授课教师也以各系科专业的专任教师为主。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对某一专业领域学生来说,属于专业课程;而对外专业学生来说,则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当然,在现实中,并不是任意一个专业的任意一门课程都能够充当其他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还需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进行一定的甄别遴选。
从联系宏观与微观的中观维度看,通识教育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
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内容的制度化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在教育哲学和培养目标上,专业教育重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个人接受教育要以满足集体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培养满足行业对口的熟练专家;而通识教育强调教育应优先考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为社会的服务,其培养目标是为个体今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内容方面,尽管两者都传授具体的知识,但专业教育强调适用性,以专门的行业技能知识为主,口径较窄,要求“精专”;而通识教育则强调适应性,更加重视基本价值、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教育,口径较宽,要求“博通”。在教育方式上,专业教育强调以课堂为中心,通过系统的课堂传授让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识教育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式学习和研究实践的形式不断扩充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培养制度上,专业教育一般都施行整齐划一的学年制,统一教学管理;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一般实行学分制,在通识教育大的原则规定之下,允许学生采取更加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
尽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并非绝对排斥,相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博通”与专业教育所强调的“精专”应该有机结合起来。通识教育尽管强调“博通”,但也并非毫无限度。毕竟人类知识是无限的,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对每一系科的专业知识都不加区别地等量用力,最后必然只能浮光掠影,一事无成。因此,“博通”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走向“精专”。同理,为了实现“精专”,也必须以一定的“博通”为前提,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发展到精深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触类旁通其他相关领域,这个时候,学识渊博之人会更容易调整研究视野、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精专化的难题。由此看来,高质量的人才必然是以“精专”为目标,以“博通”为手段,在追求专业化精深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自主拓展知识,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编辑: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