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赵元任全集》:人文情怀永存

 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一位当代的人文学者。

赵元任是一个最能接受新科学、新工具、新观念的博学多才的学人,他超越了民族和国界,超越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又对孕育他的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及语言文字一往情深。

11月3日,为庆祝老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来自海内外语言学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聚集清华大学举行纪念活动,商务印书馆也同时推出《赵元任全集》最新卷,以缅怀这位为中国语言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伟大导师。

赵元任标准像。

已出版的《赵元任全集》。

与商务印书馆出版渊源深厚

赵元任生于1892年,江苏常州人,是国际著名的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

著名语言学家、出版家、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陈原认为,赵元任“既非纯粹的自然科学家,又非传统的社会学家,却是多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学者,是既尊重人的价值、训练人的技能(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又富于人情味和人道精神的学问家。”

赵元任与商务印书馆渊源深厚,出版纽带维系了近百年。早在1922年他翻译的首部著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风靡全国,1949年以前他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惠赐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改革开放后,经中国社科院原院长胡乔木牵线,商务印书馆与赵元任再续前缘,先后出版了《汉语口语语法》、《语言问题》、《通字方案》、《中国音韵学研究》(合译)、《赵元任年谱》、《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中文卷、英文卷)等。在此基础上,商务印书馆于1999年召开编委会会议,正式启动重大出版工程——《赵元任全集》,并从2002年开始陆续出版,至此已推出8卷11册,全面反映了赵元任在语言学、方言学、音乐学、科普工作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和他的人生历程。

据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介绍,《赵元任全集》卷帙浩繁,共20卷,凡2000余万字。前十卷着力表现赵元任作为20世纪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的突出成就,对当今中国语言学学者的学术成长、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后十卷则涉及音乐著作,文学翻译作品,为罗素演讲所做翻译及相关论文,科普著作,博士论文,数种传记和独具特色的绿信、书信、音像制品等,此外还有作者保存完整的76年日记和数千张照片。总之,读者从中可以尽览这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杰出的人文学者的丰富人生、真实的心路历程和充满活力的创造精神。

于殿利说:“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赵元任不仅为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未来学术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治学理念,把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牢牢地牵系在一起。”

学术成就融合东西方文化

1938年,赵元任(右二)与助手在昆明拓东路整理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时合影。

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应中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清华大学第一任教务长张鹏春的邀请,赵元任从美国回到北京,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诸先生一起在清华国学院执教,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赵元任的讲课提倡实地调查,注重古今会通,致力于中西融合。赵元任所讲的是中国的音韵学,是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上的应用,他站在当代语言学的最前沿,用德语、法语、挪威语跟中国语言作比较,重视中西词汇对译。

赵元任的学术成就连接了中国的学术世界和西方的学术世界,一方面,他把西方的学术思想成功地嫁接到中国的学术领域,并让它开花结果,这包括结构主义的方法,西方古典哲学思想,田野调查,实验语音学,罗马拼音,物理学等;另一方面,他又把中国传统的学术成果引入西方,包括文本研究,建构了跨越东西方学术的宏大框架。

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说:“即使是在伯克利和哈佛这样大师云集的世界名校,赵元任也是一个难得的重量级学者,他的学术跨越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个领域,他的学术研究,影响了东西方学界,从语言学到语法,从方言到哲学,从音乐到物理,他都游刃有余,驾轻就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杰作。”

1959年,赵元任到台湾大学讲课。当时,台湾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的几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动议,将赵元任的每堂讲座都逐字记录,然后帮助整理成了一本书,在台湾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名为《语言问题》,这本书也成为了赵元任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说:“像赵元任这样的学者,十分罕见,他当美国语言会长以后,在美国整个语言学界流传着一句名言——Mr.赵不会错,认为赵元任在语言学方面总是正确的。这句话在当年美国的一些学术报告中也时常出现,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没有比这个评价再高的了。”

音乐词曲中流露更多真情

1933年,赵元任在美国芝加哥与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教授合影。

赵元任是个哲人,他热爱生活,带着无限的乡情接待海峡两岸过往的客人,毫不懈怠地在彼邦探索语言的奥秘。有一年,当他兴致勃勃地去灌制一张吟诵《长恨歌》的唱片时,忽然悲从心生,泣不成声。赵元任的“长恨”,或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河山,或许是远方的山山水水引发的,或许那时他还不能理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故土。

赵元任自幼喜爱音乐,部分原因是其母深谙昆曲,而其父又爱好吹笛。在美国求学时,他经常参加音乐活动,一有机会就去聆听音乐会。尤其是在康乃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时,他还正式选修过和声学、对位学及作曲课。他学过声乐,并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学习钢琴,还经常在钢琴上分析一切他能弹的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甚至近代作品。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他为刘半农诗歌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首,曲调典雅流畅,好像自然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野花,感情深处自然流露。

赵元任和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合作写了一首歌曲名叫《奶妈的婆婆之悲歌》,以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发表在1934年由陶行知创办的《生活教育》杂志上。这首歌的名字听起来很绕,却是忠于实践、忠于社会生活的一首好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岩说:“这首歌曲衬托了当时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现实,就是社会的不公。”李岩还介绍,1932年,当时民国时期的教育部发条文,规定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必须用全世界通行的“唱名固定法”以及五线谱,不得用简谱。赵元任和陶行知推出的《奶妈的婆婆之悲歌》以两种谱式发表,就是对这一条文的无言抗议。时至今日,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有推行五线谱的,但更多的是推行简谱。五线谱对于专业学校是实用的,却无法适用于中国的一些民乐曲调,如笛子,这必须依靠简谱。赵元任和陶行知那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198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由赵元任长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编写),其中收有歌曲83首、编配合唱歌曲24首、编配民歌19首、赵元任器乐小品6首,总计132首作品。

(本版图片除书影外,均摘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全集》第四卷、第七卷。)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