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传

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启动仪式举行中国纪录片蓝皮书(2012)发布

2012年11月30日,“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启动仪式、《中国纪录片蓝皮书(2012)》发布会暨第六届中国纪录片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发展中心主任赵胄豪、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助理、副总编辑谢九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部主任陈晓卿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21日举行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启动仪式上,组委会播放了2012年颁奖盛典宣传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宣布本届颁奖盛典将于2012年12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本次学院奖共设最佳新人奖、最佳大学生作品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中国题材(国际制作)奖、最佳国际传播奖、最佳微纪录片奖、最佳短片奖、最佳长片奖、评委会大奖11个奖项。学院奖组织业内权威人士构成评审委员会,依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纪录片评估体系严格评审,确保评审工作的专业、权威、公正。

2012年《中国纪录片蓝皮书》发布

2012年《中国纪录片蓝皮书》于同场发布。何苏六教授首先对外发布了《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报告》。2012年《中国纪录片蓝皮书》在沿承去年报告品质的同时,还延展了对国内外纪录片产业关注的广度和深度。报告将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结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对比印证,从而对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提出评估预测和针对性建议。

2012年《中国纪录片蓝皮书》由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宏观视野 、行业报告、国外政策研究、学术视点、个案研究、新媒体、民族纪录片板块组成。其中,蓝皮书总报告“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是各界最为关注的重点。该报告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一、制造:2011-2012中国电视纪录片产制现状;二、营造:纪录片健康发展的文化语境;三、打造: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四、创造: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发展新模式。总报告从这四个角度对中国纪录片生产制作、传播营销等进行全链条的关注与剖析,对纪录片文化语境、国际传播等领域进行细致分析和前瞻性思考,突出了新媒体对于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贡献。

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截止2011年,五年来国产纪录片总产量持续小幅增长。中央电视台年产量相对稳定,省级电视机构年产量逐年递增,五年来增长142%。2011年,全国省级以上电视机构纪录片生产总时长约为5407小时;其中,央视(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集团)3025小时,占55.9%;各省级电视机构生产2382小时,占44.1%(包含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CETV3产量)。电视纪录片生产主要以自制、联合制作、委托制作等多种形式并存;纪录片栏目化生产仍然是主体。2011年全国纪录片电影产量为26部,科教电影产量为76部,进入院线放映的纪录片4部,其中国产3部,进口片1部。

蓝皮书展望,在未来两三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将迎来整体上升、多因素复合影响、理性化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在翔实严谨的数据基础上,结合当前纪录片行业发展态势,国家高层和管理部门对纪录片的战略性思考和政策出台,新媒体、新技术给纪录片带来的新发展空间,受众对纪录片认知和接受程度的提升等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的观点。这其中,国家政策的主导和支持可望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地方决策者的政治性考虑可能导致各级电视机构加大对纪录片资源分配比重;热播纪录片走红后,后续作品难以为继,使社会对纪录片发展的期待更趋理性;新技术、新样态将会加速纪录片产业样态发酵,带来更为多元的变化。

第六届中国纪录片论坛

在随后的第六届中国纪录片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纪录片行业的发展环境”和“纪录片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两个核心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此次论坛的两个议题分别从宏观层面和特定角度关注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

当天,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官方网站www.chinadocumentary.org(测试版)以及学院奖专题网站www.caadf.com同步上线。

相关背景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开启于2011年——中国纪录片百年华诞之际,来自全国各地五百多位纪录片人齐聚人民大会堂,向纪录片致敬,向纪录片前辈致敬,盛况空前。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是2011年纪录片人集体记忆的华彩篇章,成为2011年的文化大事件。

2011年,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纪录片蓝皮书》是中国第一部年度性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被业界誉为“中国纪录片的谷歌地图”。

“中国纪录片论坛”自2000年肇始,已经连续举办六届,成为推动中国纪录片良性发展的行业高端品牌,与会专家认为,该论坛的持续举办对于行业反思、行业梳理、行业展望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