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从私藏到公展

——中国首个国立博物馆开放记

1912年7月9日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国子监成立。图中门洞深处是国子监中心建筑辟雍殿,门口一位小贩正在等待主顾。

上世纪30年代,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室。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第五陈列室陈列的古代服饰。

1926年10月10日,筹备14年之久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终于面向公众开放。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避免国宝遭受厄运,国立历史博物馆奉命将重要文物装箱南运。图为工作人员在太和门广场上装运文物。

1917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将馆址改设在故宫端门至午门一带的建筑内。

今年7月,国家博物馆迎来百年之庆。自古中国只有私家收藏,而无公共博物馆的概念。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游历欧洲。参观了欧洲各国博物馆后,他感慨道:“我国之大,以文明自号数千年,而无一博物院以开民智。欧美人每问吾国博物院事,为赧然面赤,奇耻大辱未有甚于此者。”

民国肇始,为了彰显中国已开始迈入现代国家之列,北洋政府开始着手兴办中国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也就是国家博物馆的前身。

1912年6月,在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倡议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时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的鲁迅,负责历史博物馆的选址工作。经过实地考察,他相中了曾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国子监。当年7月9日,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国子监成立。草创期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仅有前国子监衙署一座,共210间房屋,署东北隅附住房304间半。所有文物系接收国子监原有礼器、书版、石刻等共57127件。重要的文物主要有周代彝器,包括召仲簠(fǔ)、康侯鼎、内言卣(yǒu)、素洗、雷纹觚(gū)、牺首壘(lěi)、子爵、师望簠、牺尊、雷纹壶等十件。这些文物虽然十分珍贵,但对于一个文明古国的国立博物馆而言,还是显得有些寒酸。于是,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后,征集和整理文物便成为第一要务。虽然当时经费捉襟见肘,但次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还是购得洛阳出土的汉魏至隋唐时代的屋、灶、车马等铜、石、陶、甲骨等一大批文物。

馆藏文物日渐丰富,国子监的馆址也显得越来越狭窄。1917年,教育部以国子监“地处偏僻,屋舍狭隘”为由,将馆址改设在故宫端门至午门一带的建筑内。次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入新馆址,并在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开辟了陈列室。此时,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所接收的文物,包括孔庙、军机处、清内阁大库的文物和档案。

在北洋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政府对博物馆的发展并不真正关心,以至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一筹备就是14年。这期间,馆藏制度混乱,文物保护失当。8000麻袋珍贵的明清内阁档案像垃圾一样堆在端门的门洞里,谁都可以顺手牵羊。最后馆方竟以害怕失火为由,把它们当废纸卖给了纸铺子。曾参与过历史博物馆筹建的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中感慨:“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1926年10月10日,国立历史博物馆终于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最初,馆方规定每周三、周六、周日开放,有10个陈列室供观众参观。开放一个月,总计接待观众达185714人次,日平均参观人数达6404人次。1929年8月,国立历史博物馆划归中央研究院,自9月份起变更开馆日期,每周六、周日开放,周三为特别研究日期,以便学术机关、学校团体以及专门学者从容看展览,有充分研究时间。当时历史博物馆参观券面共分4种:一是不定期赠券,二是定期赠券,三是普通参观券,四是半价券。研究人员无论何时,一律免费免券。此后,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办了《古火器展览》、《洪承畴遗物及史料展览》、《圆明园遗物展》、《明代倭寇史料展》等一系列展览,广受观众好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日趋危急。为了避免国家珍贵文物遭受损失,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与故宫国宝一起踏上了艰辛的文物南迁之路,直到1948年才辗转回到北平。(本版图片由国家博物馆提供)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