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博览

这些年,我经历过的动画节

35年来,我给世界各地的很多动画节当过评委会委员或主席,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动画节,它们对我的成长有着真切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做艺术还是做人,但这种成长与获奖与否无关。

最近一次当评委是在[Aniwow!2012]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上,这也是我第二次作为评委出席Aniwow。

评委会先对1000多部参赛作品进行初选,到评奖环节,一天要放映100多部入围短片,这使评委们的体力和脑力都比较疲劳,尤其是晚上,评委们看片的耐心已至极限,此时对作品长度的忍耐力也大幅下降,一般片长超过5分钟的作品都会被掐断或快放。

如果你的短片超过5分钟,那就要保证画面足够好看,故事和动画足够精彩,能让评委们舍不得掐断。虽然美术只是动画作品的一个方面,但它是决定能否虏获观众眼球的最直接环节。举个例子,如果一部作品的人物设定明显模仿日式卡通的巨大眼睛和极尖下巴,那基本就是“被秒否”的命运——除非作者真的是日本人。如果角色和背景匠心独具,又有合理的故事展开和恰当的氛围渲染,则是能吸引评委的好作品。

作品差距通常出现在片子开始后15秒内,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美术院校的学生作品能在这15秒内把那些电影或数字媒体学院的作品抛在后面,但在华丽的、视觉效果好的开场部分之后,故事和想法开始主导片子的质量。我觉得美术院校的学生们应该着眼于提高作品的动画性,他们现在的情况是“画得好”却“动不了”。动画,毕竟还是要动的。

再说动画配乐。学生们总是花上整整一年时间、全身心地完成一个短片,却只花最多两个星期在网上凑配乐和音效。这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在动画节上看到过无数次,平时教学中我见到不少学生也这样做。要知道,恰如其分的配乐能让片子的气氛和故事的开展力度呈几何级增长,而拼凑的音乐只会扼杀你几个月来为营造理想效果而付出的辛勤工作。

用原创音乐!——就算磨破嘴皮,这句话我也要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动画节为配乐单独设奖,但前提必须是原创音乐。如果你愿意采纳我的意见,找到了一个会做音乐的朋友帮助你配乐,或是你自己用电脑软件创作了模拟音乐,请记住在提交作品的表格中特别说明音乐为原创,即使表上没有这一项也要自己找地方加进这一句。很少学生作品有原创配乐,这一点会让你的片子在评选中“跳”出来。再则,如果你的作品入选并在动画节期间放映,或许还会有电视台或其他什么机构的人向你伸伸橄榄枝——在西方任何一家电视台都不会接受非原创配乐作品或是音乐版权不明的作品。

我不想看到一位艺术家(包括专业和非专业)为了获奖而迎合动画节的口味做作品。在创作的时候,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感受,最需要表达的永远是自己的心灵和思想。动画节几天就过去了,明年还会再办;但你用心做的作品是永恒的,它的分量,什么节都比不了。

影响深远的动画节一定是以“艺术”这两个字为核心精神的。这些动画节会公开放映全部入围影片,组织方会邀请每一位入围影片的作者前来参加动画节,并负担全部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入围导演们因此有机会坐在公共影院的观众席上,和无数陌生人一起欣赏大银幕上放映的自己的心血之作,并观看其他人的作品,去咖啡厅或酒吧休息、聊天……和作品、艺术有关的讨论充满了动画节的各个角落,整个动画节好像一场春雨滋润着跨越国界的友谊种子,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在那个环境中都会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归属感,这对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经历。

记得1988年,在当时的中国文化部电影局的赞助和支持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组织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动画节。我是评委之一,在初选时即到达上海,并一直留在上海帮助筹备和组织,直到3个月后动画节正式开幕。时任制片厂总导演的严定宪担任了动画节组委会主席,当时他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为动画节各种事务奔波忙碌,对提交的每一部动画片以及它们的作者都倾注着一腔真诚。这一切,也深深感染并带动了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棒的几个动画节之一,4年后的第二届也举办得非常成功。

2008年,当时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教授段佳曾在武汉组织了一场主旨为“拥抱与商业动画决然不同的艺术动画”的动画沙龙。这次沙龙以鼓励和传播多元化创作理念为目的,联络了国内许多优秀动画导演,其中很多人是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退休的老艺术家,还有一些杰出的西方艺术家如Caroline Leaf、Georges Schwizgebel和Noori Zarrinkelk等。现在,段佳在主持建设青岛的新动画学院,并有意计划一次青岛的动画沙龙。

我们的世界每一秒都在变化,动画节在这些年也经历着许多改变,从形式到本质。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动画节,不论是中国动画人还是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动画人,在奖项如浮云般掠过之后,谁也拦不住我们彼此相识并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奖项,爱谁谁的;成长,是自己的。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访问教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原文为英语,由吴小溪翻译。)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