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校训是学校精神的灵魂

新闻眼:

●日前,“闳约深美”百人书法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百位名人名家同书“闳约深美”校训,为迎来百年校庆的南京艺术学院送上生日祝福。

●电影《风声》中,用于传递绝密情报的摩斯码,居然出现在北京邮电大学校园内的路面上,翻译出来是“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八字校训。

大学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等,属于办学理念,既可以外化为大学文化,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又可以凝练为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体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进而对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导向作用。其中,大学的校训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校训?《现代汉语词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如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从这个定义来看,校训的概念至少有三层涵义:第一,校训应该是经过提炼的明确的词句,它是学校精神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的积淀,代表着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同时它还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因此,校训具有独特性。第二,校训必须突出指导意义,意图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使之朝希望的方向成长和发展,使即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毕业生和校友也会铭记于心。因此,校训具有指导性。第三,校训必须是学校正式规定,即通过某种合法程序进行确立并公开宣布的,不能是师生“默识于心”的。因此,校训具有权威性。

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说大学文化存在更多共性的话,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就应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具体到某一所大学来说,校训是建立在这所大学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体现了自身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它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绵延的“文化基因”。

不妨看看世界一流大学的校训实例。由于西方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的“求真”传统,因此很多西方名校的校训体现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理念追求。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在哈佛大学的校徽上,写着一个拉丁文单词Varitas,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真理”。曾有一台湾留学生,将这个词音译为“美丽踏实”,细细思忖,还真有些传神。又如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

由于西方现代大学从诞生之初就与宗教、神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很多名校的校训中可以找到宗教的传统,如light(光明)、freedom(自由)等《圣经》中的常见词语,它们出现在校训中,就不仅仅是光明、自由等基本含义,还包含了更丰富的宗教内涵,这就必须放到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去理解。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光明”,剑桥大学的校训为“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又如斯坦佛大学的校训为“自由之风劲吹”,而大名鼎鼎的加州理工学院校训“真理必使你们得以自由”干脆就直接采用了《圣经》 的原文:“ You sha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在全球的崛起,很多一流大学开始成为融合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集型”大学,一些新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名校在校训中也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为“动脑也动手”,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中国传统的大学,即“太学”,除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外,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强调君子品德的培养,这是继承了孔子开创的治学传统。虽然儒家在宋代也发展了“格物致知”的学问,但根本目标还是“修齐治平”,这与西方的“追求真理”具有本质的区别。而中国的现代大学,按照学者们的说法,从诞生之初就经历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中,蔡元培等教育家一方面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另一方面也为如何把学生拉回到书桌前大伤脑筋。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大学也的确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象牙塔中“追求真理”。

中国大学继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同时在发展之初面临独特的社会环境,因此国内很多名校的校训也往往涵盖了个人修身、知识学习和服务国家等多方面内容。如北京大学校训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开大学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山东大学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沧桑巨变,中国大学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校的校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经历了不止一次调整,有时是被时代的洪流所挟裹,也有时是因学校办学理念的调整而主动作出的改变。即使是校训长期保持不变的学校,也会因办学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刻意强调校训中的某一方面。例如北京大学在“五四”后确定的校训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继承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在民国时期一度改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西南联大时期为“刚毅坚卓”,解放后改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每一次更改都脱离不了时代背景。北大百年校庆后,将校训再次改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作者系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