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西单路口的5张剪影

架空的交通岗亭

街边的人力三轮

 

 

有轨电车从西单路口驶出

 

 

西城区档案局正在展出珍贵的馆藏北京百年街景。其中有四张照片,分别拍摄于1953年、1958年和1996年,镜头对准的都是西单路口。同一视角、不同年代,近半个世纪间,城市的进步、百姓生活的变化跃然画面,勾起人们无限感慨。

1953年

1953年的这张照片,从西单路口由东向西拍摄,朝向现今的复兴门方向。当年,西单路口还是个丁字路口,向西的方向上有南北两条街,南边是报子街,北面是旧刑部街。

这是一个夏日,街面上有稀疏的骑车人。马路中间是一处架空的岗亭,戴着头盔套袖的新中国第一代交警正在执勤。他管辖的路面上,只有五辆车。南面,是一辆捷克进口的斯柯达公交车——新中国第一代公共汽车。它的北面,行驶着两辆前苏联的吉姆牌老爷车,还有一辆美国的老别克轿车,靠东边是一辆没有车门的前苏联嘎斯69吉普车。

图中最南边的二层小楼,是老字号同懋增纸行——那时西单最出名的一家商铺。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经费短缺,竟将存放于端门门洞,总计8000麻袋的清宫重要档案,以大洋4000元出卖。买家正是同懋增。

视线拉开,所到之处,全是平房或者二层砖楼,街面的店铺生意不火,伙计们倚着门框闲散地打发时光。街边停着一排人力三轮,没有客人光顾,车夫们都躲在店里歇凉。

1958年

1958年夏这张照片,是站在西单路口南的长安大戏院楼顶向北拍摄的。当时的西长安街马路拓宽了,丁字路口也打通成了通衢大道,直伸向复兴门。东西穿行的人流量也明显增多。

一栋正搭满脚手架的高大建筑在画面中最为扎眼。那是正在建造中的民族饭店——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这时的路面上已跑起了国产车。画面最中间,一辆两节有轨电车正从西单路口驶出,左拐,奔天安门方向开去。在它西侧,一辆国产无轨电车正朝复兴门方向驶去。西单路口东侧还有一辆大解放卡车等着通行。

街边广告牌上贴着前苏联五十年代经典老电影《共产党员》的海报。向北望,老字号“亨得利钟表店”的招牌清晰可见。

1958年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的秋冬之际。马路西侧,在几辆波兰产的华沙轿车中间,可以看到北京第一代国产轿车——井冈山的身影。车多了,原先的交警架空岗楼,此时变成了落地岗哨。

西单北大街东侧,是当时还只有两层的西单商场。图片中看不清晰,其实当年,西单商场附近已经云集了桂香村、万里鞋店、欧亚照相馆等数十家老字号。

是时,国庆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已开始紧锣密鼓筹备起来。照片最左侧,透过稀疏的脚手架,民族饭店已现雏形。天气虽冷,可街上的行人比上一张夏天时还多。人们穿着中山装、列宁装。街边的电影海报换成了国产片《铁窗烈火》。

1996年

1996年,同样是从西单路口南侧、长安大戏院楼顶向北拍摄。与前三张不同,这是彩照。街上跑着两辆国产第一代大红色双层巴士尤为抢眼,那是从公主坟开往八王坟的特一路。在这两辆“大家伙”身旁,黄色的面的,红色的夏利、银白的富康、捷达,还有黑色的皇冠出租车往来穿梭。照片前景的华灯电线杆下,一个电子探头悄然出现。

当时,地铁一号线已开通至西单。人们下了地铁,从位于西单路口东侧的地下通道涌出,径直走向街边的西单劝业场。劝业场只是一处临时建筑,可里面服装、餐饮、照相……功能俱全,因此那时是个人气爆棚的所在。

劝业场上顶着旁氏化妆品、凡士林润肤露等洋品牌的广告,面前则立着海尔、春兰等国产家电的招牌。

向西的路口处,一处红顶棚下也围着很多顾客。那是人们在这个秋冬的季节争相品尝着来自美国的冰激凌。

对面的西单金店同样顾客盈门,摩肩接踵的市民一直向北延伸,直到西单服装店,直到视线之外。

2013年

昨天,本报记者方非依照老照片的视角,拍下一张今日西单。十字路口,长长的公交、整齐划一的的士、各式各样的私家车……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曾经人声鼎沸的西单劝业场,如今已成了树木环绕、干净整洁的西单文化广场。它当年火爆的商气已向北“遗传”:君太百货、中友百货、西单商场、大悦城还有即将开业的老佛爷百货……每天吸引着十余万人来此消费,每年创造着150亿元的销售额。

还是那处地下通道口。今天,更多穿红戴绿、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走进西单。它已经成为全北京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