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耶鲁校长什么“范儿”?

当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去精英化的时候,人们的目光越来越集中到大学的领导者身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有人拿出“欧美范儿”,有人拿出“民国范儿”,有人拿出“大师范儿”,有人拿出“孝子范儿”。尽管任何将中国与外国简单类比的方式都是浅陋的,但是对于耶鲁这样的名校,我们还是忍不住想看看她的校长是什么“范儿”。如果有此疑问,那么二十年间仅仅出过一本书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的《大学工作》就非常值得一读。书中收集了雷文的校长就职演说、对历届入学新生和毕业生的讲话,以及他在职业生涯中的心得和感悟。虽然耶鲁的管理体制与国内大学差异很大,但雷文对大学工作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国大学工作的改进仍有许多宝贵的启示。

作为一位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理查德·雷文在担任耶鲁校长20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博士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仅仅出版了一本专著——《大学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王芳等译,外文出版社)。

雷文说,对大学校长这项工作来说,“其实当好校长很简单,只需做到两点:选贤任能,确定当务之急”。因此,在任职的20年中,他一方面倾注心力,为耶鲁在全球搜罗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确定优先计划。雷文还说,“校长作为一个职业,职能就两个:找人才,找钱”。找钱就是募集资金。

 

图为耶鲁大学校园风光(资料图片)

雷文认为,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旁顾其他事情。在他看来,大学校长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带研究生、搞研究成果,那就是与校长的本职工作背道而驰,除了不明职责地忙个焦头烂额,没有任何美妙可言。在空闲的时候,雷文更愿意来到校园或住宿学院,与学生聚餐,参加体育赛事。

雷文指出,“好的校长,尤其是一流大学的校长必须具有影响力和领导力”。他认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校长应该具有几项基本领导力:制订引领大学前进的美好远景并能够将其准确传达;制订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雷文所说的领导力里面包含了变革精神、冒险精神和权力意志。可以说,这些精神和意志更多来自于一种教育思想家的独特人格魅力,一种包容有现代人文精神的大学制度环境。

在雷文眼里,一百多年前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40年之久(1869年5月~1909年5月)的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是全球大学校长的典范。

从埃利奥特身上,雷文总结出了大学校长必备的八大素质:一是制定引领大学前进的愿景,并能准确地传达;二是制定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以渐进的方式推进,但一旦有机会,就要立即抓住推动快速变革;三是校长要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主动的行动上,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问题上;四要善于冒险;五是不为初次失败所阻挠,好的设想值得多次尝试;六是知道什么时候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影响变革是最适当的;七是为副职们选择强有力的领导者,给他们足够自由的权力;八是制定激励机制,确保个人目标的实现与学校的成功发展相结合。

当然,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在大展身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时间。但雷文说他这方面做得很好,因为“他能立刻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埃利奥特选择了好的领导人来担任系主任的职位,这些人能帮助他处理繁杂的事务,让他可以专心从事校长工作”。

作为学校领导,雷文对耶鲁的发展充满雄心壮志。1993年10月2日,在出任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满怀激情的雷文面对已有近300年历史的耶鲁阐述了自己的发展构想和愿景:“18世纪初期,耶鲁要求必须为小小的新英格兰殖民区培养领袖和公民。到19世纪中叶,我们的视野便面向全国。在进入21世纪之时,我们必须立志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

雷文自豪地说,耶鲁本科教育的理念是,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培养独立和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使得学生们将来在面对他们成年生活中出现的不断翻新并不断变化的问题时,能灵活应对和处理。他指出,“我们不给学生标准答案,我们只是评价他们的论述(assess the argument),促使学生独立思考(get the students to think themselves)。我们本科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互动(class interaction),鼓励学生去挑战教授的观点”。

图为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资料图片)

雷文解释说,“对于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学生有能力去应付新的问题,他们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视角。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正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学生才会有重新评估已有结论的想法,去寻求新的结论。他表示,耶鲁的教育特别强调互动式的讨论,要求学生主动去立论,挑战彼此、挑战教授、挑战权威,而不是被动地、盲目地接受。

雷文强调通识教育的“无用性”。他始终贯穿着这种与注重“有用性”的教育功利主义思想反动的精神。尽管雷文本人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效用问题是他在经济学上关注的焦点,但他更强调在教育问题上必须破除这种单纯投入产出的思想,破除教育的产业观,扬弃种种狭隘的“有用性”,真正使教育服从于培养人这个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雷文以美国还有像耶鲁这样古老的私立大学,不完全受实用主义支配,更接近欧洲前辈的教育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雷文认为获取知识极为方便,这就更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开发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从繁杂的信息中遴选出有用的部分。所以,这里的通识性教育培养的是才智,发展的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成长出来的是一流的头脑。他“相信通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发扬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自由,充分培育人的心智,使人从偏见、迷信和教条中解放出来”。显然,与狭隘的强化技能的教学方式相比,文理(arts and science)兼顾、内容广泛的通识教育,更有利于大学培养一个个具有真正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雷文强调,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和公民意识。他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演讲时说,“通识教育将培养你们成为终身有思想的公民,可以批判性地审视所有集团和利益主张,抵御那些企图利用偏执情感来代替理智的人”。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