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博览

回望中国百科出版之路

20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研发了百科全书系列产品,并取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共74卷,单卷本最高销售70万册;《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本)》,1998年出版,累计销售十几万套;200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截至目前发行近2万套;201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简明版)》出版,也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目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正加紧编纂,将以网络版等全新形式满足读者需求——




74卷,覆盖66个学科,77859个条目,12568万字,49765幅图表……1993年,历经15年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面世,结束了我泱泱大国没有大百科全书的历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地对世界文化进行系统地吸收和融合,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其“内容之广,用功之深,有如苍穹”。

20年过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产品形态多样:纸质版、光盘版、局域网版、手机版等,呈现多点多面的发展趋势。《中国大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人们在知识世界里的最好向导,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开拓我国百科全书系列化的同时,也开启了百科创新的新纪元。


“百科精神”成就皇皇巨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学文化方面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1978年11月18日,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皇皇巨著《中国大百科全书》面世,成为20世纪末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开创了不同于其他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模式,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创造了文化领域团结协作、合力攻关的典范。而参加编纂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在构建这项宏大知识工程的过程中,也培育和弘扬了爱国奉献、团结协作、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百科精神”。

修订,是使百科全书生命之树常青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出版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各个领域的知识大幅更新,新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正式立项,并成立了以周光召为主任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

“我那阵天天都揣着专家老师们写的小卡片跑国家图书馆,卡片上抄有专家学者提及的信息和资料。为确保资料的准确性,需要依据原始出处逐条核对。我几乎天天就泡在了图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阿去克从1981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一毕业就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做编辑。“我先从帮助专家学者们做资料核对和搜集的基础工作做起。当时,即便是一个看似不打眼的人名翻译的叫法不统一,也要查找到最原始的资料记载进行核实。”回忆当时的工作状况,阿去克很感慨:“很苦、很累,但很光荣、很自豪。这种工作方式养成了我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并让我受益匪浅。”

这也是所有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历时14年修订重编工作的责任编辑的状态和感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龚莉说,在编纂过程中,先后有500多位编辑出版人员参与,他们数十年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甘于清贫。“为之守望,为之忙碌,岁月无悔,快乐无限!”

6万个条目、6000万字、3万幅插图、1000幅地图……2009年3月,皇皇32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在3万名学术精英14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努力下终于问世。

如果说,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出版圆了中国人的“百科梦”,树立了一座“中华文化的丰碑”,那么,200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面世,则把最新最美的“百科梦”变成了现实。

如同一座知识的宝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军事科学等各个学科和领域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不仅涵盖了全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而且注重对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成就的传承。

作为面向21世纪反映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新一代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较第一版最大的变化就是编排体例的变革。第二版不再按照学科分卷,而是与世界各国的百科全书统一,按字母或拼音排序。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全人类各学科知识的总汇,而且是综合的、全面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总编辑徐惟诚在第二版的发行会上如是说。他认为,二版是以中国人的视野编写的综合性百科全书,“是用中国人的眼睛、中国人的视野,反映中国的情况、反映中国的历史、反映中国的地理、反映中国的传统、反映中国的习俗、反映中国的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部百科全书都没有的”。他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由中国最著名、最有学术水平、最合适的专家来编写的。“我们努力做到了释文科学准确,反映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反映人类已经有的最新成就。”

在徐惟诚看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做到了通俗实用,满足了更多读者的现实需求,也让百科全书能够走进更多普通百姓的家庭。“第一版1.3亿字,第二版压缩到6000万字,但是条数基本没有减少,一些重复的条去掉了,条目仍然是6万条,它的解释更加通俗、易懂、实用。”

可以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成功推出,使《中国大百科全书》这部巨著追随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多元开发造福社会大众

作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凝聚着中国知识界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全面反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体现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权威保障。面对这部巨著,人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又会产生一个疑问:它的使用价值几何?

3万名学术精英的14年努力,绝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以向外宾赠送的礼品,也不是为了向藏书家提供一部收藏品,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这部大书向全民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百科人始终牢记出版人的责任,他们深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以后,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一方面必须把它推向社会,让它成为民众喜闻乐用的工具书;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百科全书的二度开发。目前,大百科社利用已经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这座宝库,开发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力争使其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

20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研发了百科全书系列产品,并取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共74卷,单卷本最高销售70万册;《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本)》,1998年出版,累计销售十几万套;200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截至目前发行近2万套;201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简明版)》出版,也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还针对中国儿童的需要研发百科全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截至目前销售600万套/册,销售情况依然看好;从英国引进的《DK儿童百科全书》自2009年上市以来销售近10万套,远远好于欧洲市场。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系列已经基本完备,9~15岁版畅销10年,6~9岁版《上学就看》行销数载,已累计销售逾百万册。针对儿童百科全书竞争激烈的现状,大百科社又推出填补空白的3~6岁版的《中国幼儿百科全书》,今年还将推出2~3岁版的幼儿百科。这种完全原创、年龄阶段全覆盖的战略,必将确保该社在儿童百科全书市场的竞争优势。

“编纂《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正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培育读者。”在徐惟诚看来,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孩子们在学校读书,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博士后,毕业后也就20多岁。“学校的学习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的,人们需要终身学习,而百科全书正好具备让现代人终身学习的知识。孩子们从小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长大后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从小养成阅读百科全书的习惯,有阅读百科全书的兴趣,同时也信赖百科全书。”


新型百科全书呼之欲出

201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正式立项,并明确了3项基本任务,即建设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2012年一年的调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的整体设计已具雏形,其总体目标就是要成为国家公共知识服务平台。同时,三版将继承、延续一版和二版的权威性标准,邀约国内外专家学者撰写审定,力求全面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更新各类数据和资料,全面反映世界科学文化的新成就和新发展,全面展现重要的不同学说和见解。

20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出版纸质版百科全书的同时,着眼于百科全书的数字化,最先研发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光盘版。截至2011年,光盘版出版了10余个版本,定期更新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从出版至今,《中国大百科全书》正版光盘版销售了近百万张。除光盘版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还着重研发了网络在线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已建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局域网版,全国已有300多家图书馆开通试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将进行全面创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立足于把专家编纂的权威性和大众参与的开放性紧密结合起来的理念,构建云计算和大规模跨平台编纂方式,以及云知识服务模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社长刘晓东表示,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将“两条腿走路”,坚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精准的本质,力争编纂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网络百科全书和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纸质百科全书。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