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博览

网络围观:期待聚合正能量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交互式功能的日臻完善,导致网络围观如决堤之水,日益呈现出汹涌澎湃之势。然而,网络围观的本质是什么,网络围观的群体心态如何,如何使网络围观由自发变为自觉、由无序变为有序、由盲从变为理性,进而成为聚合网络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力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网络围观:来势迅猛

“围观”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不难理解。在非互联网环境下,围观现象屡见不鲜,只是由于受到地域、场所、参与人数等的限制,加之围观者多是抱着好奇或看热闹的心态,这种现实围观所发挥出的作用有限,导致的后果也往往是可控的。但是,在网络时代,特别是论坛、微博、社交媒体等交互式媒体出现并快速普及以后,“围观”即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蔓延开来。

网络围观依托的介质是网络,网络的无边界、跨地域、交互与便捷特性,为网民参与围观提供了便捷条件。不管网民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具备上网条件,轻点鼠标,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参与围观。没有了围墙、门槛,网络围观群体十分庞大。在近年来引起社会极大震动的杨佳杀人案件、“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表哥”杨达才事件、“房姐”龚爱爱事件、李天一涉嫌强奸案件等网络热点新闻中,都有数不清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在围观。

伴随着围观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的,是越来越多网民的直接参与发声。如果说“围”形象地展现出了网民群集的壮观场景,那么“观”则生动地表现了网民的参与心理。有人认为,网民“用漠然的眼神达到‘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的结果”,是网络围观的本质所在。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十分准确。“围”、“观”都不是网络围观最核心、或者说最本质的东西,发声(通过网络跟帖、留言、评论、辩论,以及对这些言论再评价)才是网络围观的法力所在。不同于现实围观,网络是虚拟空间,每个人都隐藏在背后,如果网民不发声,根本无从知晓围观者规模,更不用说统计围观者数量了。只有网民发声了,才能判断出究竟有多少网民在做实质性的围观。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由猫扑网发起的“我爸是李刚”造句接龙活动,迅速蔓延至各大网站、论坛、微博,一周之内就达到36万句!围观之众,可见一斑!


情绪宣泄:网络围观的群体心态

有学者将网络围观分为虚拟静态围观(观而不语)、虚拟动态围观(既观且评但不行)以及动态围观(既观又评且行)。从网络围观者的心理与产生效应看,虚拟静态围观只对围观者个体产生影响,不会形成群体效应,虚拟动态围观和动态围观由于既发声、又可能外化为现实行动,最需要引起重视。

网络围观的关键是发声,网民通过网络发声表达自己的意见、立场和态度,传达情绪。盘点网络上的典型围观事件可以发现,围观者的心态可谓五花八门,不过在零碎而无序的背后,则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情绪宣泄。情绪是心理的最直接反映,网民阅读新闻,依据自己的体验会产生个体情绪,个体情绪往往是自发而静态的,当个体成为集体的一员时,个体情绪就会逐渐汇聚为一种集体情绪,随着参与围观发声的网民越来越多,这种集体情绪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也如沸水般越来越剧烈。当集体情绪到了一个临界点,一旦引燃“导火索”,它就如决堤之水、火山爆发般迸射出来,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力量,甚至延伸到网外的现实生活中。

网民通过网络围观宣泄情绪,这种情绪又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迅速扩散、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网民情绪的烈度,很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群情汹汹的局面。如果情绪宣泄不能得到满足,网民很容易将这种情绪带到现实生活中来,成为现实事件的诱发因素。而另一方面,网络围观形成的网络舆论,不仅在网上形成巨大的声势,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造成一种舆论氛围,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比如周久耕天价烟事件、杨达才“表哥”事件,一度迫使官员不敢在公众场合抽高价香烟、戴名牌手表。网络围观甚至还能影响到政策法规制定和司法审判,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张永明案等即是明证,其能量非常巨大。


理性发声:期待聚合正能量

网络围观绝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网民借助网络宣泄情绪,表达不满,因为它代表着网民参政意识的觉醒,传达着网民希望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诉求与呼声。评论家熊平说过:网络围观者不是做单纯的看客,它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一种“我在”的立场、“我知”的诉求以及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我能”的博弈。在网络越来越融入人们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信息社会,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民不再仅仅满足于作虚拟静态的网络围观,而是竞相发声,表达意见和见解,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声势。

但是网络不应该成为围观者起哄、嘲弄、谩骂和攻击的阵地,而应该成为反映民意、聚纳民智、建言献策的平台;网络围观也不能只充当批评角色,而应该成为理性发声的表率,最大限度地聚合正能量,将网民的热情和智慧转化为共同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

我国网络信息化发展快速,网民急剧增加。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手机网民数量达到 4.2亿。如此庞大规模的网民是社会建设的巨大财富,而不是局外人和旁观者。如果每个网民都心怀爱心,志在建设,理性发声,建言献策,网络围观正能量就会如源头活水,汩汩不停。人们欣慰地看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7·21”北京特大暴雨、“8·7”强台风“海葵”侵袭等重大自然灾害期间,互联网上不断有网友发起“守望相助”、“随手互助”、“爱心传递”等活动,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围观传递正能量,传达着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温情。

展示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是网络围观的真正要义所在。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