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改进新闻报道重在“实”

[提要] 近年来,新闻战线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走转改”活动,在坚定新闻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促进新闻单位关注基层,深入群众制度化、常态化,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改进新闻报道,必须深入实际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 资料图片

近年来,新闻战线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走转改”活动,在坚定新闻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促进新闻单位关注基层,深入群众制度化、常态化,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当前,进一步改进新闻报道,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始终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文风,紧紧围绕“实”字做文章。

改进新闻报道,重在内容真实

真实性乃新闻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认为,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内容真实与否,不仅成为唯物论和唯心论在新闻理论中的分水岭,而且决定媒体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的诚信度,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令人遗憾的是,在资讯空前发达,媒体之间特别是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新闻的真实性却在不断地遭受拷问:失实报道、片面报道时有发生;一些媒体对同一事实的报道大相径庭;少数媒体为了抢时效、眼球、市场,刻意策划“独家新闻”,甚至炮制假新闻。不仅新闻内容失真,还给小道消息和谣言散布提供了机会。

改进新闻报道,首要任务是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可信。各级各类媒体和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自觉尊重客观事实。必须深入实际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不可浮光掠影走过场,也不可仅听一面之词,更不可凭道听途说,甚至闭门造车。必须坚持“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的写作原则,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个人好恶和主观情感去谋篇布局。新闻单位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构建有利于新闻真实性的奖惩约束机制。

改进新闻报道,重在语言平实

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准确地表达客观事实,让受众全面、快速、清晰地了解和把握事实原貌。因此,新闻语言讲求平实,其内涵包括: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只有平实,才能让最广大群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也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教育群众。

改进新闻报道,必须努力做到语言平实,使新闻作品行文质朴自然,言之有物。要多用生活中的话语,少用生僻术语和华丽词藻;多用精确语言,少用模糊语言;多用中性客观的词语,慎用褒贬词语;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不用冗长拖沓的语句。当前,新闻用语实践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官话套话盛行:“开会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如此假大空的“话语霸权”使新闻事实和信息传播方式严重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其效果自不待言。为此,中央宣传部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善于捕捉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话语,简洁平实,通俗明白,杜绝照抄照搬文件和领导讲话。可见,平实不是刻板,新闻语言在平实的基础上还应讲求鲜活。鲜活的语言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特别是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发达,众多网络热门词语既源自生活,又通过网络放大后在更大范围内回归生活。对此,主流媒体应积极汲纳,主动亲近,才能让新闻语言更鲜活,令群众喜闻乐见。

改进新闻报道,重在采编务实

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具有公共服务性和社会共享性。媒体在采写和编发新闻时应当求真务实,无论是报道的内容还是方式都要体现社会责任感,既不浪费公共资源,又能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改进新闻报道,必须做到采编务实。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来确定内容,可发可不发的少发,不适合公开报道的不予报道。要更多地关注基层,重视民生新闻,在题材策划、采写组织、版面编排、栏目设计、节目制作以及提炼、整理、动笔,改稿、斟酌用字、遣词造句、编制题目时,都要多动脑筋,下大工夫。要负责任地多传播“正能量”,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凭事实说话,不夸大、不煽情,既客观理性地报道事实,又全面反映事情处置进展;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应妥善处理有关暴力、血腥的图片和文字,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