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高校社科学者畅谈中国梦

编者按:中国梦,是千百年来人民共同向往的美好蓝图,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深化中国梦的研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本刊特邀请高校理论专家和知名学者,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设中国智库  给力中国梦想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梦想是激励人们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继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发中国梦之后,今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再次阐述中国梦,并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描绘和深刻阐述,揭示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提出了一个催人奋进的重大命题。

中国梦的实现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变革。当前,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同时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遇到的问题异常艰难,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应对。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的大学,理所应当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和方面就是要努力建设国家智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与人才支持。

强化问题导向,提升研究质量。能否深入研究解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有思想、有价值、可操作的报告对策,是衡量思想库水平的重要标准。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建设国家思想库就要聚焦时代的真问题、大问题。要加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中国梦想、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

创新科研体制,激发科研活力。目前,由于体制的因素,导致高校与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诸多合作上的障碍和壁垒,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协同研究与创新比较困难,科研创新的活力不足。而国家思想库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通常需要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协同研究与创新。因此,我们将抓住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契机,大力推进科研体制创新,加强团队合作和协同攻关,促进资源共享。

培养厚重人才,集聚优秀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库建设的关键在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将立足大学本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以“厚重”为灵魂,加快推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路线图,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理想远大、知识扎实、意志坚强、人格健全的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增进人民福祉所需要的杰出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能在国际学术界自由交流、引领国内学术研究潮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奠定思想库建设的队伍基础。

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的梦。梦想美丽,责任重大。

以共同理想提升民族自觉

——“中国梦”的价值意蕴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欧阳康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激励和感召中华民族全体成员为之而共同努力,需要既具超越性又有现实性的共同理想。“伟大的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有助于中华民族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的过去,更加合理地谋划我们的今天,更加自觉地创造我们的明天,尤其是有助于动员和感召中华民族所有成员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强化我们的历史自觉、时代自觉和重任自觉,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

一、在通晓古代辉煌与近代苦难中提升历史自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两个基本的历史前提,一是中华民族久远的古代辉煌,二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正是因为前者,我们有资格谈伟大复兴;正是因为后者,我们有必要谈伟大复兴。就其古代辉煌而言,中华民族不仅有最为悠久的文明史并且从未中断,更是长期居于世界文明的领先地位。从经济上来看,根据史料记载,从唐宋开始直到1820年,中华民族在世界经济的总份额中占有33%,比整个欧洲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20%,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就其近代苦难而言,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民不聊生,灾难深重,也达到世界各民族之最。历史辉煌与近代苦难形成如此鲜明的对照,凸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历史意义:超越近代以来的苦难与衰败去创造与我们的历史相称的时代辉煌。为此,要求中华民族具有双重的历史自觉:从中华民族的古代辉煌中获得足够的思想资源和历史自信;从中华民族的近代苦难中获得足够的历史教训和历史反思。自信而不自满,自重而不自卑。“伟大的中国梦”正是建立在这样高度清醒的历史意识基础之上的,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双重定位,提升我们的历史自觉。

二、在通晓巨大成就与复杂困局中提升时代自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两个重要的时代前提,一是中华民族近年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极为复杂的困难局面。正是因为前者,我们有足够信心谈论伟大复兴;正是因为后者,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和紧迫。从历史的比较来看,经过9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政治和军事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但是就当前的问题来看,一方面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复杂因素正在汇聚和加剧,另一方面是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我们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尤其是各种形式的消极腐败现象,使得我们还面临着亡党亡国的危险。在这样的双重时代背景下,我们一方面确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又必须更加清晰地看到我们的问题与危险,保持足够的思想清醒,学会驾驭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复杂局面,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这就是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的双重时代自觉。

三、在通晓共同使命和个人前景中提升责任自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两个意义上的主体性条件:一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一是作为个体的中华民族成员。前者作为一个集合概念,意指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后者作为一个具体概念,涵盖了包括两岸四地以至全球华人在内的中华民族成员,不分民族、地域、职业、阶层和年龄等差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事业,因此,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需要伟大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需要所有成员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普遍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要落实到所有中华民族成员,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奉献创造,为大家所共享,因此中国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让所有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双重主体的意义上,我们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广泛而又具体的主体性力量,也才能够真正让中华民族所有成员都能自觉地担负起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诠释“中国梦”的不朽文本

——读李大钊同志的“狱中自述”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童世骏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与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了有关“中国梦”的著名讲话。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同志等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观看中华民族解放进程中一些关键节点的历史记载,并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情况。习近平等同志驻足细看的展品之一,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狱中亲笔自述。结合烈士的生平著述阅读这份狱中自述,我们对“中国梦”可以有更深刻理解。

李大钊同志于1926年4月6日遭军阀逮捕,于4月28日英勇就义,在这期间写了三稿自述,收入《李大钊文集》的是第三稿。在三千多字的自述中,还不足38岁的李大钊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李大钊没有兄弟姐妹,自幼就父母双亡,由年迈祖父教养成人。因“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李大钊于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6年后卒业,他仍感学识不足,便于1913年赴日本东京留学。3年后回国,投身新文化运动和教育救国事业,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并在包括北大在内的数所大学担任教授。李大钊说,数年研究的结果,使他深知中国今日扰乱之本原,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压迫和主权侵犯。对比日本从受列强压迫到成为列强之一的历史,李大钊指出因为资本主义已经从当初的“勃兴”时期转入“渐次崩颓之时期”,中国“必须采用一种新政策”。为了保护与他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在自述中回避了自己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持和组织反帝反军阀斗争,以及参与创建中共和领导北方党组织的具体活动,而只讲述了自己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国民党,以及在国共合作框架下参与国民党工作的一些情况。尽管如此,李大钊在自述中明确无误地表达了自己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贞不渝:“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李大钊对民族解放事业的理解和追求,在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和讲演中有许多或雄辩或诗意的表达。在1919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李大钊写道:“我们的理想,是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我们‘少年中国’的理想,不是死板的模型,是自由的创造;不是铸定的偶像,是活动的生活。”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逐渐意识到,只有“一方面注意团体的训练,一方面也要鼓动民众的运动,中国社会改革,才会有点希望”。李大钊写这句话是在1921年3月,那时已为建党做了大量工作的他接着写道:“中国现在既无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C派的朋友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分子之团体的训练,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值得特别重视的是,李大钊在强调通过党的建设来实现社会动员的同时,尤其强调要把民众运动所追求的美好社会,与民众个人所追求的美好人生,统一起来。如他在1923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一方面是个性解放,一方面是大同团结。这个性解放的运动,同时伴着一个大同团结的运动。这两种运动,似乎是相反,实在是相成。”

把中华民族的集体夙愿与中国人民的个人梦想统一起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李大钊不仅是一名为救国救民赴汤蹈火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对文化学术念兹在兹的教育家。1923年4月他在上海一所大学讲课,告诉同学们:“人们要过优美的高尚的生活,必须要有内心的修养。史学、哲学、文学都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都有他们的好处。”4年以后,即将走上刑场的他,写完自述又补了一句:“又有陈者:钊夙研史学,平生搜集东西书籍颇不少,如已没收,尚希保存,以利文化。谨呈。”

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晓慧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双重需求。意识形态工作一定意义上是争取人的工作。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怀揣梦想、追逐梦想,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大学生群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之梦将托起中国之梦。增强实效性、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梦”提法亲切,易于理解传播,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一个实践命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明确融入工作的基本原则、思路和途径。

以人为本是“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基本原则。“中国梦”不能脱离个人梦想,而要体现对人的主体需要的契合与满足。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和服务学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学生为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个体实际的梦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中国梦是“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而每一个人的梦想又可能各不相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挑战和魅力所在。正如袁贵仁谈到的“中国教育梦”那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只有真正把学生的成长发展放在首位,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小梦想,“中国梦”走进学生的头脑就会水到渠成。

整体把握是“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基本思路。“中国梦”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她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做好“中国梦”的融入工作,就要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以及中国梦的实践体系。正如习近平所阐释的那样: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只有深刻理解并整体把握这个体系,“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才会收到实效。“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并不是“平地起高楼”。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来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梦”的融入工作需要与以往工作彼此融通,相互助力。

合力推进是“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基本途径。合力是在时间的纵向推进和空间的横向要素集成中形成的。在纵向推进中,要将“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贯穿教育始终,并重点做好“中国梦”与个人成长的结合点这篇大文章,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好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行为养成、专业学习与思维发展、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等问题。在横向要素集成中,要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要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信息传递快捷、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优势,努力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统一。合力推进旨在营造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引导、事事有关怀的良好育人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中国梦”的价值内涵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沈壮海

“中国梦”之说,以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理想、奋斗目标的方式,表达了当今中国的重要社会理想。这一表述,简洁、形象、生动,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提出至今,已经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共鸣,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梦想的民族,也是一个富有逐梦激情、勇气、韧性和智慧的民族。有些梦想,恒古至今,穿越时空,深深融铸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之中。也有些梦想,形成、凸显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时空境遇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民族梦想的主题。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成为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成为“中国梦”在当今时代的主题,成为“中国梦”在当代时代的另一种表述。

作为寄托一个民族和国家奋斗目标、社会理想的民族梦想、国家梦想,唯其清晰可鉴、唯其美善相乐,才能够引领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向前。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梦想,本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追求,离开价值追求,我们无法理解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梦想实质,也无法彰显这一梦想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我们所积极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中国梦”的价值蕴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回答了“我们所要实现的民族复兴是怎样的复兴”这一重要问题。“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民族复兴。但是,很多人在理解“民族复兴”之时,热衷于“梦回大唐”,回忆“中央帝国”的威仪,再现“万国来朝”的盛象。其实,我们所讲的“复兴”,内含着历史的记忆,但绝不是复古之梦,而是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前进之梦、进步之梦。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之中,我们要实现的复兴,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就是要让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都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国度,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只有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中国内涵、时代内涵、价值内涵,才能清楚揭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之间的紧密关联;“中国梦”才能成为中国人的“美梦”,发挥动员全民族的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回答了“中国梦对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伴随着中国的强劲崛起,不少大国和小国都产生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梦”提出之后,海外遂有人讨论,“中国梦”会不会成为其他国家的“梦魇”?从核心价值观角度讲清“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在国际范围内,展现中国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良好形象,展现中国形象所具有的深层价值内涵,使中国形象能够透发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磁性”,为我们的发展进步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国梦”的深远意境,使之既具有现实的感召力,同时也具有长久的引领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这句话的深层智慧在于,我们应当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没有最高的理想,一个民族和国家便不知所“止”;没有最低纲领,也无法凝聚当下实干兴邦的力量。民族复兴的实现有时间表,对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追求没有止境。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一个篇章,这个篇章完成之后,中国梦并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下一个篇章。这些由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的不懈追求相贯连的一个个篇章,共同构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奏响实现新进步、不断成就新辉煌的华彩乐章。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