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博览

“微时代”,我们将如何阅读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微时代”的阅读。 资料图片


“微时代”阅读随时随地进行。资料图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生活已全面开启了“微时代”。而这个“微时代”正在开始改变我们的思维状态,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对事物认知和理解的方式。而这种改变也悄然映射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

4月23日,以“微时代的阅读”为主题的“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京版集团第11届讲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出版界、评论界、文学界的专家等共同探讨“微时代”下的阅读生活。


“微时代”——阅读的喜与忧

身处“微时代”,从网络阅读到手机阅读,越来越便捷的阅读方式让阅读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演绎着“微时代”之阅读的喜与忧。

“简单、快速、犀利、生动,这是‘微时代’之阅读的魅力。”作家叶广芩津津乐道“微时代”的阅读写作,“通过网络我认识了一大批读者,以前书的反响怎么样,只能看报纸的评论。在今天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我直接和读者取得了信息的交流。直面读者,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从读者身上,我得到了理解与支持,写作变得灵动而快活”。

《新京报》文化副刊主编肖国良则认为,随着微时代更多新技术及工具的应用,传统写作的精神内核并未改变,但是读者和作者却有更多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看来,“微时代”下的“微阅读”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我自己就是一个微阅读的爱好者,我所知道的比我还老的爱好者也不少,微阅读已经成为我们大多数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深阅读,“微阅读”更贴近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也折射出时下人们阅读现状的些许无奈。钟爱传统阅读的叶广芩就坦言:“人生最幸福、快乐的时刻,便是在落雪的夜晚,躺在被窝里,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一本非常心仪的书。物我两忘,这份舒展、惬意是无可比拟的。”

“微时代”下的阅读顺应了时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的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即在间断、短暂的时间内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既然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微时代”“微阅读”的生态环境当中,所以无论是解决精神层面的深阅读,还是解决信息获取的浅阅读,只要阅读就强于不读。正如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所说:“‘微阅读’也好,传统阅读也好,只要你阅读,人生就是丰富的。”


“微时代”——阅读生态的改变

说到阅读,现在我们进入这个“微时代”,可能这个“微”不仅是字数少,或者文章短,更多的是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状态。“微时代”下,各种新的技术、工具应用于阅读方式以及阅读内容中,渐渐催生阅读生态的改变。

据最新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接触率的上升不仅表明阅读载体的改变,更标志着阅读载体变革所依托的载体内容带来的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与数字阅读紧密结合的微小说等为代表的全新阅读生态的崛起,对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形成强烈的冲击。正如肖国良所言,“即使我们不为‘微阅读’唱赞歌,它也一样会来临,‘微阅读’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生态”。

“微时代”下,不仅阅读生态发生改变,就连出版生态也渐渐展现新的态势。前不久,一个名叫丁小云的作者在豆瓣阅读上传了自己的两部作品,一个月就分得两万元的收入,这是一个自出版成为传统出版生态重要补充的现实案例。照此趋势,“传统出版可能会奢侈品化,”肖国良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好的图书、经典的图书就应该成为奢侈品”。

在阅读生态、出版生态渐生变化的今天,传统的书业报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我们也一直在学习、了解这些变化,小心地接触、快速地学习,学会应对。”肖国良如是说。


“微时代”——阅读的坚守

细细品味当今“微时代”的环境,我们的阅读生活似乎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沉静的心态、文化的韵味、人格的操守、德行的追求,被淡化、被忽略。更多的是快读、通读、选读、简读。”在叶广芩看来,“在‘微时代’,我们也还是要抽出时间读点书,为自己留下点书。”因为不读书,就不知道敬畏,就不知道感恩。民族文化需要积累,这不是一个时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远深埋在历史当中,藏于书籍里。发掘、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身处“微时代”,我们该如何坚守阅读?对此,作家、文学评论家解玺璋强调,“我们更应提倡‘有力量的阅读’,其表现为对内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外能够推进社会的进步”。在他看来,读书要读那些有分量的书、有质量的书,不读那些轻飘飘、软绵绵的,放到嘴里就化的书。刘明清也指出,要避免读书功利化或者工具化的倾向,“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才能让我们享用一辈子”。

正所谓“微时代,易于百字可经事;厚阅读,经年积月方传人”。北京出版集团发起人吴雨初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微时代”下我们所应坚守的阅读。

“不管是什么时代,如果我们要对世界形成一个比较深入的、尽可能可靠的认知,可能需要付出比‘微’多一点点的努力。就阅读来讲,也可能就要比‘微阅读’更长一些的阅读,这是我们阅读的一个理由。”李敬泽一语道出其中真谛,但不管身处何种时代,恰如肖国良所言,“我们都应该成为阅读的传播者,只要把阅读的种子播种下来,阅读就会在大家的生活中生根发芽”。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