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研究型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


图为人民大学明德楼。(资料图片)

6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路线图创建研究型学习制度,致力于培养厚重的人。此举无疑是近期重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最大动作”——

“中国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人大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核心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6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路线图创建研究型学习制度,致力于培养厚重的人。此举无疑是近期重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最大动作”。


研究型大学需要一个厚重的本科教育

研究型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中国人民大学经过全校上下耗时16个月的大讨论,形成共识:研究型大学需要一个厚重的本科教育。

“研究型大学更需要重视本科教育。”陈雨露说,“研究型大学是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旗舰。但是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往往容易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立起来。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学术文化越来越缺乏传承,同时在研究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没有源头活水。到研究生阶段以后会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基础素质没有打牢而受到很大影响。这个现象在发达国家特别明显,他们不得不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从全球范围内找好的本科生来读研究生,但是这让他们自己的学术文化也受到很大冲击。”

“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育绝对不能只作为大学存在的形式,而应该是一个核心。这是回归大学本位的要求,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在中国,我们要思考如何破题。”陈雨露说。


培养什么样的人——厚重

培养厚重的人是陈雨露屡屡提及的话题,也是此次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目标关键词。

什么叫厚重?

“应该把学生的人格塑造提到相当的高度,人民大学的本科生应当有自己的文化信仰。”陈雨露说。文化信仰、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精神管理、甚至体育锻炼都在路线图里有相对应的培养方式。

陈雨露分几个层次阐释此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中“厚重”视角的举措。他说:“要有厚度,多读书,希望人民大学的学生在本科毕业离开的时候脑袋里面扛着至少20部历史经典著作,有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历史视角。要有跨度,跨度体现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未来的社会栋梁要支撑我们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参与未来和谐世界的治理,要有相应的能力支撑。要有自由度,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希望在大学的学习能够有自己的选择,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定性太强,太拘谨,我们要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把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渴求调动起来。”


如何培养人——研究型学习制度

研究型学习在高校并不鲜见,但是提高到“制度”尚属首次。此次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研究型学习制度包括八大制度:精实课程制度、国际研学制度、名师沙龙制度、拓展支持制度、全员导师制度、研究实践制度、双选认证制度和公益服务制度。

为实施路线图,人民大学成立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研究本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重大趋势,并重新制定了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英才选拔与招生服务、新生导师制和新生研讨课、读史读经典等16个培养项目。

在改版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学生的学分要求降到最低129分,最高157分,这在高校中算是非常低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把学生们的负担减轻了,而是用精实课程让他们把学习变成一个更需要投入精力,更需要花心思的事情。”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说。

在16个培养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新生导师制和新生研讨课。为引导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避免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心理“踏空”,迷失方向,形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局面。人民大学从全校2000多位老师中选择179位,组织开设了179门新生研讨课,课程持续一个学期,采用小班教学,引导学生增进专业认同和学校认同,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路径。学校还设立专项资金,每门课程资助1万元,用于课程建设,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