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
面向市场做“减法”
“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湖北,武汉科技大学虽然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校,但连续十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这与该校就业工作的一些经验、做法密切相关。”这是湖北省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烈文的强烈感受。
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一是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二是高不成、低不就,有业不就。早在2006年中国经济还处在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时期,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孔建益就提出:“高校要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就业不好的专业,该砍的要大胆砍掉,该减少招生数量的,要大胆减。”
2007年起,武汉科技大学在招生计划时有了一道“硬杠杠”:凡毕业生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自行减少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低于40%的专业,隔年招生;低于30%的专业,停止招生;对于连续3年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的专业,允许学生向相近专业调整和分流。
该校现有51个专业,全部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钢铁冶金、工程力学、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即便今年是最难就业季,但截至5月,全校毕业生几乎全部找到了“婆家”,签约率已达50%。
为了给用人单位培养、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该校多次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同时,该校还在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了100多个见习基地,每年有上千名毕业生见习,其中90%以上的见习学生与见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作为企业,我们还是希望毕业生来之即用、到岗好用!而武汉科技大学经过严格的实践教学培养后,学生到岗就能用!”世界500强富士康公司连续10年到武汉科大招聘,目前有该校毕业生600多名,其中一批毕业生已成为中层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就业渠道:
守住老地盘,拓展新领域
“1:10”——虽然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但背后却是武汉科大2011年每名毕业生及与之相对应的岗位数量。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因为我们不仅巩固就业主渠道,还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市场。”该校就业办主任张惠丽说,钢铁冶金行业是学校就业主渠道、也是传统优势,学校与遍布全国2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每年有20%左右的毕业生到这些企业就业。
“北上、南下、东进”,武汉科大校、院两级的相关负责人每年都要带队赴全国各地考察,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在深圳、东莞、温州、佛山、昆山等地企业中建立了30个长期的就业基地。
目前,该校就业渠道已从传统的钢铁冶金行业,拓展到建筑、电力、石油、教育、医疗等行业,7700多个单位录用了该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覆盖学校所有专业。每年到该校招聘的企业,从100多家增至1200多家。招聘高峰期,一天有10多家企业的现场招聘会在该校校内召开。
“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要关心每个毕业生!”该校党委书记刘华才身体力行,亲自引荐深圳建业集团来校招聘,该公司一次招用了28名毕业生,并与学校签订了长期用人协议。今年5月,听说学校有毕业生想去南方就业,该校分管就业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孙国胜率队南下,3天走访20多家用人单位,带回100多条用人信息。
就业导向:
理想向上,基层就业
近两年,虽然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萎靡,但在武汉科大,车辆工程专业109名2013届毕业生,早在去年11月就已全部“售罄”。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坚持开展基层就业意识教育,学生愿意到企业一线去。”该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书记杨永斌说。
为此,该校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教育的意见》,对服务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在评优评先、研究生推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给予一次性1000元到3000元奖励。在此基础上,每年学校还举办“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巡回报告会、“西部计划志愿者”政策宣讲会、“应征入伍”咨询会等,还邀请从基层锻炼成长的杰出校友、企业高管来校给学生做报告。
“大学毕业,我分配到河南大山沟里的舞阳钢厂。在舞钢工作的10年,磨炼了我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学到了企业管理的基本经验。”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学生,“基层是成长的沃土,有了基层的锻炼,成长才会更快,发展空间才会更大。”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小青,用自己8年时间从前台接待到乐百氏副总经理的经历,给学生们讲职业定位和发展,“先谋求工作,再谋求发展,最后谋求事业。”
让该校毕业生感到内心温暖的是,该校对于就业工作,不仅给政策、给场地、给经费,而且对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实行“三免两助”,即提供免费的招聘会入场券、全国26个副省级城市通用的招聘卡、发布求职信息和简历,补助交通费和通信费、提供校内见习和实习岗位。
(编辑:黄先昊)